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625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之《管理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摘要

一、判断题

1. 根据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对于成熟度高的下属应该采取低工作低关系。( )

【答案】正确

【解析】根据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当下属成熟时,由于下属既有能力又愿意承担工作、担负责任,因此领导者可以只给下属明确目标、提出要求,由下属自我管理,此时可采用低工作低关系的行为,即授权式领导方式。

二、简答题

2. 目标管理的利弊分析。

【答案】(1)目标管理又称成果管理,或标的管理,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

(2)目标管理的优点

①目标管理对组织内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目标会带来良好的绩效;

②目标管理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由于组织目标的成果和责任划分到每一个职位或部门,容易发现授权不足与职责不清等缺陷;

③目标管理有利于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强调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将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因而提高了士气;

④目标管理促进了意见交流和相互了解,改善了人际关系。

(3)目标管理的缺点

①偏重操作而忽视原理; ②制定目标缺乏统一指导; ③制定目标困难; ④过多强调短期目标; ⑤哲学假设不一定都存在; ⑥目标商定可能增加管理成本; ⑦缺乏灵活性; ⑧有时奖惩不一定都能和日标成果相配合,也很难保证公正性,从而削弱了目标管理的效果。

3. 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案】要想有效、合理地集合织织资源,安排好组织内全部的业务活动,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

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将组织活动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部门和岗位上去,确保“事事有人做”。另外,组织中的每一项活动终归要由人去完成,组织部门设计就必须考虑人员的配置情况,使得“人尽其能”、“人尽其用”。特别是,组织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一步调整和再设计组织部门结构时,必须贯彻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及时调整与组织环境不相适应的部门和人员。使组织内的人力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整合和优化。

(2)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原则分工与协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古典的管理理论强调分工是效率的基础。在组织的部门设计中,必须要对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进行必要的工作分析和关系分析,并按照分工与协作的要求进行业务活动的蛆合。部门设计者可以依据技能相似性的归类方法集合相关的业务活动,以提高专业分工的细化水平。但是,过分强调专业化分工也会造成管理机构增多、部门之间难以协调等问题。这反而会使管理效率下降。这时,可以依据关系紧密性的归类方法,按照业务流程管理的逻辑顺序来集合业务活动,以达到紧凑、连续、利于协作的工作效果。

(3)精简高效的部门设计原则

部门精简高效是每一个部门设计者所追求的理想效果,作为一项基本的原则应当贯彻在部门设计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项活动过程中。按照这一原则,部门设计应当体现局部利益服从组织整体利益的思想,并将单个部门效率目标与组织整体效率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部门设计应在保证组织目标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下,力求人员配置和部门设置精简合理,不仅要做到“事事有人做”,而且要“人人有事做”,工作任务充裕饱满,部门活动紧密有序。

4. 直线人员和参谋人员为什么会发生矛盾? 应如何发挥参谋人员的作用?

【答案】(1)直线人员和参谋人员发生矛盾的原因

直线关系是一种指挥和命令的关系,具有决策和行动的权力,而参谋关系则应当是一种服务和协凋的关系,具有思考、筹划和建议的权力。实践中,保证命令的统一性往往会忽视参谋作用的发挥; 参谋作用发挥失当,又会破坏统一指挥的原则。这使直线和参谋有可能相互指责、互相推卸责任。

(2)充分发挥参谋人员的作用应做到以下儿点:

①应该明确直线人员和参谋人员的职权关系,既要充分认识到参谋的积极作用,也要认识到协作和改善直线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不越权、不争权、不居功自傲;

②为了确保参谋人员发挥作用,应当授予他们必要的职能权力,这种权力应当更多的是一种监督权;

③给予参谋人员必要的工作条件,使其能够及时了解直线部门的活动进展,并提出具有实际价值的建议。

5. 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有哪些? 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答案】有效沟通是指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高,实际上还表示组织对内外噪音的抵抗能力。

(1)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

①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有选择地接受,二是沟通技巧的差异。有选择地接受是指人们拒绝或片面地接受与他们的期望不一致的信息。不同的人运用沟通的技巧也不相同。所有这些问题都妨碍进行有效的沟通。

②人际因素

人际因素主要包括沟通双方的相互信任、信息来源的可靠度和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相似程度。沟通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给”与“受”的过程。信息传递不是单方面,而是双方面的事情,因此,沟通双方的诚意和相互信任至关重要。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由下列四个因素所决定:诚实、能力、热情和客观。

③结构因素

结构因素包括地位差别、信息传递链、团体规模和空间约束四个方面:

A. 地位的高低对沟通的方向和频率有很大的影响。地位悬殊越大,信息趋向于从地位高的流向地位低的;

B. 信息通过的等级越多,它到达日的地的时间也越长,信息失真程度则越大。这种信息连续地从一个等级到另一个等级时所发生的变化,称为信息链传递现象;

C. 当工作团队规模较大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相应变得较为困难。这可能部分地由于沟通渠道的增长大大超过人数的增长;

D. 企业中的工作常常要求员工只能在某一特定的地点进行操作。这种空间约束的影响往往在员工单独于某位置工作或在数台机器之间往返运动时尤为突出。空间约束不仅不利于员工之间的交流,而且也限制了他们的沟通。一般来说,两人之间的距离越短,他们交往的频率也越高。

④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主要包括语言、非语言暗示、媒介的有效性和信息过量。大多数沟通的准确性依赖于沟通者赋予字和词的含义。语言的不准确性不仅表现为符号多样,它还能激发各种各样的感情,这些感情可能又会更进一步歪曲信息的含义。同样的字词对不同的团体来说,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感情和不同的含义。管理人员十分关心各种不同沟通工具的效率。选择何种沟通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种类和目的,还与外界环境和沟通双方有关。

(2)对于各种形式的沟通障碍,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克服:

①明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管理人员在重视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同时,应加强对沟通重要性的认识。②要学会“听”。对管理人员来说,“听”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听的艺术如表所示。

表 “听”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