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646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大运河

【答案】大运河是指隋代开凿的水利工程,也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三段。中段包括通济渠与邢沟。通济渠北起洛阳,东南入淮水。邢沟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阳,南达江都入长江。南段名江南河,北起长南岸之京口,南通余杭。北段名永济渠,南起洛阳,北通琢郡。它分段开凿,历时五年,全长两千余公里。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东方和南方的统治,同时也是为了从南方槽运粮食和便利对东北用兵。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

2014年6月22日, 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的作用。“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 吴越争霸

【答案】吴越争霸是指春秋末年吴国和越国进行的争霸战争。吴王阖间即位后,重用伍子青、孙武等谋士整顿、治理国家,并大举攻楚,占领楚国郢都。越趁机伐吴,大败吴军,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继位。公元前494年,出兵伐越,败越军于夫椒,越王勾践求和,请为属国。夫差挥师北上,试图争霸中原。当夫差在黄池大会诸侯,与晋争霸时,勾践在大夫种和范氢辅佐下乘机攻入吴都,于公元前473年灭吴。此后越王勾践北上会诸侯于徐州,一时号称霸主。

3. 形势户

【答案】形势户是指地方上有势力的豪富之家。宋朝的形势户包括官户和充当州县衙门的公吏、乡里基层政权头目的上户。其中官户占少数,吏户占多数。与形势户相对应的平户,则包括形势户以外的全部人户。形势户是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宋皇朝依靠形势户管理国家,统治人民。在法律上,形势户中的吏户没有特定的权利。但是,形势户依仗当官作吏的权势,为非作恶,却是史不绝书。宋朝对形势户在纳税、租佃官田、向官仓出售粮食等方面定有禁约。北宋初,在各州府专设“形势版簿”,南宋时又改为在税租簿上用朱笔标明“形势”两字。规定形势户比平户须早半月纳税,如拒不纳税,要加重刑罚。

4. 《宋刑统》

,【答案】《宋刑统》是宋代的主要法典,全称《宋建隆重详定刑统》。太祖建隆四年(963年)

由窦仪、苏晓等人编定。《宋刑统》把唐律作为标准,内容包括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12篇,每篇之下又分若干门,共213门,502条,30卷。它收集了自唐开元初年至宋建隆初年近50年间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规范。它是我

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是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及法律制度的重要文献之一。

5. 王充

【答案】王充是东汉著名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早年在太学学习,师事班彪,博通百家之言。他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其代表作品《论衡》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6. 禁军三衙

【答案】禁军三衙是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分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唐后期,习惯称藩镇的亲兵为牙(衙)兵,五代至宋的皇帝多半是由藩镇而夺得帝位,故相沿称为三衙。三衙的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三衙各统一部分兵力,以便互相制约,其目的是为提高和巩固皇权,防止武将专权;南宋初,虽恢复三衙,但已无权管辖全国军队,三衙的军队仅为驻守临安的三支大军。

7. 终始五德说

【答案】终始五德说是一种宣扬君权神授的天命循环的历史观念。终始五德说为战国时期的邹衍所创立,盛行于秦汉时期。邹衍以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克的自然哲学解释王朝更替的历史原因,故名五德。他认为帝王受命统治天下,均有一定的年限,到期则以五德的顺序转移政权,成为终始。天命以符瑞为标志,受命帝王必须以所凭之德改正朔、易服色。后刘向、刘散父子又确立了木火土金水五德相生的历史循环顺序。其后相生说成为俄纬神学历史观之核心,主宰了后汉的思想意识领域。五行与朝代相对应,秦始皇采纳了终始五德体系,阴阳家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并且按照水德的相关理论设计王朝的政治制度。数用六,颜色尚黑,水德尚刑法,以酷法为治。

8. 苏绰

【答案】苏绰是西魏大臣,深得宇文泰信任,拜为大行台左丞,参与机密,助宇文泰改革制

,度。曾创制计账、户籍等法,精简冗员,设置屯田、乡官,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大统十一年(545)

,最为后世称道。授大行台度支尚书,领著作,兼司农卿。苏绰为改革制度所草拟的《六条诏书》

,痛斥六朝宇文泰立于座右,令百官习诵,规定不通计账及六条者,不得为官。后又草成《大浩》

以来的浮华文风,作为范文,西魏作文皆仿其体。晚年,奉命据《周礼》改定官制,未成而卒。

9. 徐州相王

【答案】徐州相王是指战国时期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的事件。马陵之战后,魏国元气大伤,从此一撅不振。齐威王却因而提高了威望,魏只好“变服折节而朝齐”。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到徐州朝见齐威王,尊齐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又尊魏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10.《史通》

【答案】《史通》是唐代刘知几所编撰的一部史评类史书。《史通》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

,之得失。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

,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虚美”

二、论述题

11.清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清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制度方面

①皇权的加强

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汉大臣组成,设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官职。主要职责是恭撰上谕。军机处起到了上传下达的作用,分离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后总揽军政大权,成为真正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内阁和议政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彻底地削弱,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②对地方事务的管理

清前期共设置十八省,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每省设提督学政,主管教育、科举等事务。督、抚之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前者主管民政、财政、人事,后者主管司法、刑狱和纠察。省之下又设府、县,分级管理,并推行保甲制度,与管理赋役的里甲制互为表里,对人民进行严格的监视和控制。

③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中央设置设置理藩院专门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外蒙古设将军。青海和新疆设置将军、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官员,掌管军政大权。西藏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掌政令、行教化,推行金瓶掣签制度,在卫、藏、喀木、阿里四部各置噶布伦理政,另有僧官专司教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土司制度,雍正后,清政府陆续将土官改设流官。

(2)笼络各族上层,加强思想控制

通过科举、复职制度、承认贵族特权、联姻、木兰秋猕等方式拉拢各族上层,提倡程朱理学,进行思想诱导,同时利用文字狱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的反抗,并借修《四库全书》清洗书籍。著名的有明史案、吕留良案等。

(3)平定叛乱

清朝前期平定了三藩之乱、准噶尔叛乱、大小和卓木叛乱、张格尔叛乱等,统一了台湾,并顺势设立行政机构,加强管理,稳定了边疆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