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四川理工学院法学院815法理学之《法理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摘要

一、论述题

1. 法律全球化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

【答案】法律全球化,从其表征形式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相关的国家和地区在彼此承认和尊重主权独立的前提之下,基于相同的国际法利益或者相近似的文化传统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契合性和影响力。尽管对于“法律全球化”这一名词的提出,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立场。在法律全球化过程中,特定地域范围内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的独立性是客观存在、不容置疑的。也因如此,在法律全球化过程中,特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受到的冲击也是必然的。

法律全球化将对我国的法学理念及法律实践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法的理念方面看,人们关于法的认识、法的价值、法的发展等方面较以前都要产生相应的变化,主要反映在:

(1)传统的法律本体论将被非国家中心的多元法律本体论取代。

在全球化过程中,各种国家层次和超国家层次的力量,在世界舞台上将逐步崛起,成为与民族国家分享世界治理权的行为主体,政府间国际组织、超国家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等三类非国家的行为主体正在创造或发展着不同于国家法的新规则和新秩序。而这些规则在有效性、权威性上并不亚于国家法。而承认这些规则和秩序是法,就要求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法这个法的本质问题。我们对法律本体论解释的立足点,应当从创立和实施法律的权力主体,转向法所具有的形式属性、过程属性和效力属性。

(2)法律全球化将带来法律价值观的三个根本转化。

①从国家视野的法律价值观转变为全球视野的法律价值观。

②从即时性的法律价值观转变为历时性的价值观。

③从人类中心主义的法律价值观转变为生态主义的法律价值观。

(3)法律全球化对法律人格观的影响,即承认各个国家中个人在法律人格上的平等,承认个人在国际社会中的法律主体资格。

①国际法赋予个人独立的法律人格,确认个人在世界舞台上的法律主体地位。

②全球化也要求各国人在法律人格和地位上的平等。

(4)在法律发展观上,全球化要求人们承认法律移植是一种独立的法律发展方式,法律移植实际上也是法律的发展。在全球化时代,法律移植将成为法律发展的主导性方式。

(5)在法治观上,法律全球化必然推动法治从国家治理模式上升为全球治理模式,从而引起法治观的重大突破和更新。

随着越来越多的全球共同性问题的出现,全球治理将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当然,作为全球治理模式的法治与作为国家治理模式的法治有所不同。其具体表现在:作为全球治理模式的法治是没有单一政府的契约型法治; 作为全球治理模式的法治不可能建立在法律统一的基础上,而必然是多元分散的。

2. 阐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的基本内涵。

【答案】(1)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及其概念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①人民民主。人民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和政治前提。“依法治国”的“法”应当界定为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依法治国必须以人民民主作为基础和前提。法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保证。

②法制完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制完备首先是指形式意义上的完备,即法律制度的类别齐全、规范系统、内在统一。实质意义上的完备则指法律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要求。

③树立宪法法律权威。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指宪法和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得到普遍的遵守和广泛的认同; 宪法和法律在调控社会生活方面发挥基础和主导的作用,一切国家权力和其他社会规范只能在宪法和法律的支配下发挥作用。

④权力制约。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依法治国关键在于依法制权; 没有权力制约,依法治国也就无从谈起。根据民主法治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和特征。

3. 法律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比如禁止偷盗等即属于道德演化而来,请结合中国部门法的规定论述法律的道德性。

【答案】法律的道德性是富勒提出的重要的法哲学命题,强调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密切关系。

(1)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人们关于善和恶、荣誉和耻辱、正义和非正义等问题上的观念、原则以及根据这些观念、原则而形成的人们相互行为的某种准则、规范。与法律一样,道德也不是超历史、超时代、超阶级的永恒不变的现象。它是随着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 是一种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在存在阶级的社会中,它有阶级性,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

(2)部门法规定有关法律道德性的体现

我国部门法中有些规定直接源于道德规范。比如,民法中拾得遗失物要归还失主,这就是源

于古老的拾金不昧的道德规范。另外,有很多法律尽管不是直接源于道德规范,也受到了道德规范的影响。

(3)法律道德性的体现

①道德规范直接成为法律的来源,很多法律规定可能直接将道德上升为法律,道德法律化,从而使法律本身具有了道德基础。

②道德为法律提供正当性证成,推动和引导法律的修改和实施。道德是更高的行为准则,一项法律规定只有符合当时社会上的通行的道德观念才能得到认可和接受,否则就是恶法,必将遭到摒弃。另外,只有法律与道德相适应才能更好的得到遵守和执行,违背道德观念的法律难以执行。

③法律维护道德的实现。法律的道德性还体现在法律对于道德的维护上,除了道德法律化之外,法律的预测、评价和指引作用,也能促使道德的实现。

④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a. 它们具有共同的经济、政治和思想基础,都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都代表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和发展的。

b. 它们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从实质上说也体现了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

c. 遵纪守法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项基本的道德要求。这种一致性也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和极大的优越性。当然,这是就社会主义法律的整体或本性来说的,但实际生活是极为复杂的。如果党和国家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或其他方面有失误,因而导致某些法律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能说这种法律还具有崇高道德价值或极大优越性

(4)法律的道德性不能否认二者的区别

法与道德的区别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表现形式不同。法是以“国家意志”形式出现的,表现在政权机关所制定的宪法、法律、法规、决议、条例、指示等规范性文件中。道德则是以“社会意志”形式出现的,主要是社会舆论,其结构不如法律规范严谨。

②违反的后果不同。违反法律将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明确规定的制裁。违反道德者通常受到社会舆论的轻蔑、批评、谴责,如果他是某一组织的成员,还可能同时受到所属组织或群体的处分。道德制裁是由社会直接实施的,而不需要像违反法律那样,经由什么特定的程序,并由特定的机构实施。

③调节人们行为的力一式不同。法是通过为人们确定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建立法律关系来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道德则主要是通过为人们指出在社会生活中的义务,在人们中间建立起以义务为纽带的道德关系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在法律侧重通过对正当利益的平等保护来调整社会关系的意义上,法律是以权利为本位的,而道德则是以义务为本位的。

④调整的对象不同。法调整的是人们的外部行为,即意志的外在表现,因为法的首要任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