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聊城大学文学院614中国文学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四声猿

【答案】《四声猿》是明代徐渭的一组杂剧。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鸣四声更属断肠之歌,故其名奠定了全剧的基调。这组杂剧分别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翠乡梦》,全称为《狂鼓吏渔阳三弄》(一出),《玉禅师翠乡一梦》(二出),《雌木兰替父从军》(二出),《女状元辞凰得凤》(五出)。四剧独立,合为《四声猿》,被誉为“明曲第一”。其中《狂鼓史》成就最高,是典型的单折短剧。《四声猿》中有徐渭才华难展的悲哀,其表情酣畅淋漓,艺术上有独创之处,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2. 《楚辞·九歌》

【答案】《九歌》是在楚国民间祭神歌曲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组抒情诗,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在内容上,《九歌》受到楚国民间宗教巫术文化的影响,均是借神灵以抒情,多有恋情的描写。在艺术上,尤其善于把景物的描写、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与人物的思想情感的抒发完美地融为一体,创造出十分优美的艺术境界。《九歌》的语言清丽优美、生动自然,且极具抒情性,又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唯有《国荡》刚劲悲壮的风格不同于它篇。

3. “结构第一”

【答案】“结构第一”是李渔戏曲理论的经典命题和核心观点。出自《闲情偶寄》,“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者,以音律有书可考,其理彰明较著”。“结构第一”包括“审虚实”“脱窠臼”“密针线”“戒讽刺”“立主脑”“减头绪”“戒荒唐”七个方面。李渔以自己多年的写剧经验和舞台实践,提出了“结构第一”的戏剧创作原则,表现出一种重视戏剧结构的审美趋向,对戏剧叙事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戏剧理论史上的重要转折。

4. 骈文

【答案】骈文是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 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庆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

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5. 汉书·艺文志

【答案】《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东汉班固编纂,以刘歆的《七略》为蓝本,将古代文献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对先秦学术文艺演变,做了概要的叙述。其美学观点,强调文学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认为民歌是由于哀怨或欢乐荡激心灵的产品,君土可以由此而了解民风习俗的轻薄或淳厚。

6. 熏浸刺提

【答案】熏浸刺提是梁启超提出的关于新小说的文学主张。语出其《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人们特别偏爱小说的原因,在于小说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境界,使读者得到想象中的满足,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认识自身。他将小说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熏”是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随书的感情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

二、论述题

7. 《左传》的叙事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它被誉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1)《左传》的叙事特点

①对《春秋》的发展与创新

a.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b. 《左传》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这样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②写作手法与叙事角度

a. 《左传》运用了倒叙与预叙的写作手法。倒叙就是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插叙和补叙的性质作用与之类似,不同的是常用一个“初”字领起。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

b. 《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个别段落中,作者也从事件中人物的角度,来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及场景。

③战争描写

《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如写城蹼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代,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对其结果也写得很全面,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对这次战役进行总结,然后以君子之言,赞扬晋文公的霸业。

④人物描写

a. 《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这此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如逢丑父等。

b. 《左传》有些描写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楚灵王是《左传》中被否定的国君形象,即位前和即位后都显示出他确实是个昏君。但同时,作者又表现了他宽容纳谏、知过能改、不记前怨、风趣等性格特点,并写了他最后悔恨自己的残暴,刻画出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c.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⑤细节描写与戏剧性

a. 《左传》在战争描写中还有许多与整个战局关系不大的事,这些事只是反映了战争的一些具体情状,在战争中并不具有重要意义。《左传》还在复杂的战争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写细节,琐事细节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

b. 大量的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左传》充满故事性。《左传》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左传》中还记述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充满神秘色彩,仿佛志怪小说。

⑥记言文字与叙述语言

a. 《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它们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左传》中的行人辞令、大夫谏说佳作甚多,而且由于行人身份及对象的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婉谦恭,不卑不亢; 有的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这些辞令又因事因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但都用辞典雅,渊懿美茂,生气勃勃。大约当时的外交辞令已很讲究,史家记述时又加修饰,故而文采斐然。

b.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己弹,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2)《左传》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①在体例上,编年体的顺序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在体例上,对于战争的描写顺序,《左传》采用的是编年体的顺序,这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如《史记》纪传体的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和国别史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而《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