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清代人物画的典型风貌并没有表现在其它绘画题材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而主要表现在仕女画中。魏晋南北朝高古端严与唐代体态丰颖的仕女形象分别展示着那一时代的审美趣味,而至明清,女性形象开始偏向于纤巧柔婉,这种女性纤弱的变化,虽然再现了魏晋时期清瘦秀美的仕女造型却失去了那时期绰姿意态之中的飘逸感,更多的呈现了“纤巧柔弱、郁悒愁苦”的病态美,这种纤瘦的形象特征在清代仕女画中表现得极为明显,无论是宫廷画家焦秉贞、冷枚,还是改琦、费丹旭、王素、余集等画家的作品都体现了这一审美风格,在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由丰肥为美向纤弱多愁的转变过程中,同时也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结构、思想意识和文化形态。
??? 目前学界对于清代绘画中的仕女形象,学术界已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以清代仕女画为中心,在分析各类仕女图像的基础上,运用美术学、美学、女性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深入研究,以此探寻清代仕女画中女性形象的外貌与情感的审美特征与社会环境之间微妙的联系。
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画中的女性审美特征,例举了清代诸多的仕女画,总结其意多娴婉的外貌特征和风露清愁的内在情韵,这在此基础之上,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仕女画家如改琦、费丹旭、顾洛、王素等具有典型艺术特征的作品来进行分析,这些画家笔下的作品描绘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女子,同时,也表现了他们的各种生活状态。然后具体分析了这种审美特征出现的原因,通过分析,进而阐释了其中所蕴涵的审美文化内涵,因此,对于这一时期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有了更加深刻而辩证的认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