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说

【答案】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说是语言相对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一种文化中的内容,只有用该文化中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表达; 另一层意思是,发源于某一文化中的概念,如果用另一种文化中的语言去讲,意思就会有所不同,至少在人们心目中唤起的意象不同,这也是可想而知的。

2.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答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的代表作,这本书是韦伯对现代理性资本主义精神进行详细分析的伟大著述。这本书通过自由劳动之理性组织、法律、行政机构、理性主义等中介变量,层层分析,阐述宗教伦理这种神秘的力量如何产生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论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亲和性。

3. 印象管理理论(戈夫曼)

【答案】印象管理是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在头脑中所具有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也不管他达到这个目标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这种控制将主要通过影响他人而逐渐形成的限定而实现的,而且他能通过给他人某种印象的方式借以表现自己达到影响这种限定的目的,他给人的这种印象将引导他人自愿地根据他的意图而行动。”

4. 内化

【答案】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最成熟的内化水平称为“自我同一性”,它反映了将内射和认同共同塑造到自我和他人的一致性形象中。

5. 非正式群体

【答案】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在非正式群体中,

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6. 越轨行为

【答案】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

7. 有机整合(团结)

【答案】有机团结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研究社会现象中社会团结问题时所提出的,现代发达的社会就像一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其中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着某种专门的职能,因此涂尔干把这种社会中所出现的新的团结形式称之为有机团结。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有机团结是最基本的团结形式之一,有机团结指的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

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

8. 结构论

【答案】布劳宏观结构论的社会交换主要思想包括:①宏观结构是由若干群体组成的结构,它的分析单位不是个人,而是群体。群体之间的交往与个人之间的交往就其基本过程而言是一致的。

. ②在宏观结构中,人与人的交往多数情况下是间接的,成本与报酬的联系往往是远距离的。所以,

需要某种机制来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布劳认为,共同价值为宏观结构中复杂的间接交换提供了一套共有的标准,使参与的各方能以同样的情景定义进行交换。

9. 阶层

【答案】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它们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不同的层次在资源的占有和获得机会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反应了社会的不平等。同时,阶级、阶层概念表明,垂直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差别绝不仅仅是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差别,更主要的是一种集体性差别。

10.社会工作

【答案】社会工作是指社会(政府和群众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恢复社会生活能力,改善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二、论述题

11.试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的变化。

【答案】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随着这一转型过程的推进,初级群体的性质和地位都将发生变化,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取看,现在人们选择、组合初级群休的自由度有所增加。

在传统社会,社会流动率低,许多人从生到死都在一个地方,并受特定传统与家族关系的支配,因此,他们所属的初级群体多是先于个人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初级群体成员资格的取得,往往不是出于成员的自愿选择,包办婚姻就是一种典型。现在,社会流动大大加快,人们的交际面也大大拓宽。除了出生于其中的家庭外,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自由挑选朋友、伙伴和情侣。

(2)从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在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

①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例如,在传统社会,儿童主要在家庭这类初级群体中接受教育。然而,在今天的城市里(包括一些发达的农村地区),儿童从小就被送到了托儿所、幼儿园,以后又上小学、中学以至大学,主要是在次级群体中接受教育。

②初级关系日趋松懈。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大众传媒的发展,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家庭规模的缩小,人们之间的交往日趋带有短暂性、间接性和功利性的特点。

③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例如,传统社会中的村落和邻居,都曾是重要的初级群体。而现在农村中的村落已有解体的趋势,城市中的“邻居”成了纯粹地理上的概念。很多长期居住在同一幢楼房里的人,彼此可能连姓甚名准都不知道。

(3)初级群体的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从初级群体的正负功能来看,初级群体日渐衰落对社会生活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

a. 这种衰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

b. 初级群体的衰落,有可能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

c. 初级群体的衰落与初级关系的淡化,标志着人们更多地依靠正式分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②消极影响

a. 初级群体的衰落削弱了社会支持网络;

b. 初级群体的衰落也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

c. 初级群体的衰落带来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妨碍了人们的感情生活,人们的情感等精神需要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这成为现代社会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

12.试论迪尔凯姆社会团结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于增进社会和谐有何重要启示。

【答案】(1)涂尔干(迪尔凯姆)社会团结论的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