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62中国通史之中国现代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九一三事件
【答案】九一三事件是1971年林彪集团阴谋武装政变、夺取最高权力的事件。林彪、叶群、林立果等在谋杀毛泽东和南逃广州另立中央的阴谋相继破产后,于1971年9月13日凌晨乘飞机外逃叛国,途经蒙古国温都尔汗附近时坠落,机毁人亡。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它在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2. 工业七十条
【答案】工业七十条,又名《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是一九六一年九月十六日党中央起草的关于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的草案。该条例是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国营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的,主要针对当时工业企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作出相应的规定。该条例主要内容如下:①规定国家与企业之间实行“五定”、“五保”;②限制企业党组织对生产行政工作的干预过多,禁止把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引申到车间、工段和科室;③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④每个企业必须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⑤明确规定技术人员和职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⑥强调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⑦规定企业的主要管理权力集中在厂部;⑧规定企业必须实行全面的经济核算。
3. 九一八事变
【答案】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为侵占中国东北而制造的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1931年9月18日,日本炸毁了南满铁路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段,并反诬中国军队,炮轰沈阳北大营,进而侵占东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九一八事变”是口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4. 校场口血案
【答案】校场口血案是指1946年2月10日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重庆校场口发动了的一起残害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血案,目的为破坏政协决议、坚持独栽内战、践踏人民民主权利。这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镇压人民民主运动制造的血案。在政协会议开会的第二天,重庆各界23个团体成立了“政治协商会议陪都各界协进会”,每日在沧白堂举行演讲会,邀请政协代表演讲。国民党当局针对协进会的演讲,多次派特务、流氓到会场侮辱、殴打参加会议的报告人和参加群众; 打伤演讲的政协代表郭沫若、张东荪等人,制造了“沧白堂事件”。1946年2
月,重庆各界在校场口广场举行庆祝政协成功大会,会议开始时,国民党预伏的特务一拥而上大打出手,打伤主席李公朴,主席团成员马寅初、章乃器及新闻记者6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校场口血案”。
5.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新中国建立初期与苏联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共同签订。《条约》包括前言和6个条款,有效期30年。主要内容是: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国家的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条约》的缔结不但使我国获得了国内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和帮助,更使我国获得了可靠的国际支持,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
6. 尚校院系调整
【答案】高校院系调整是指为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根据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旧的高等教育制度、教学组织所采取的改革措施。院系调整从1951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到1953年基本完成。调整的总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逐步创办函授学校和夜大,为大量吸收工农成分的学生进人高等学校准备条件。调整工作以华北的北京、天津,华东的上海、南京为重点,先确定专业设置,然后统一调配师资。经过这次调整,高校的性质和任务更加明确,特别是高等工业院校得到很大的加强。但也存在机械搬用苏联经验、不适当取消专业等缺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成长和合理使用。
7. 镇压反革命
【答案】镇压反革命是1950年为打击反革命分子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政治运动。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1950年12月,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1951年2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明确规定处理反革命案件的原则和方法。全国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到1951年10月为止基本结束,基本上扫除了国民党反动派遗留在大陆的残余势力,使我国社会秩序出现了空前安定的局面,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8. 1949年新政治协商会议
【答案】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由毛泽东主持隆重开幕,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成立。经过充分讨论,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重要文献。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会议还有其他四项决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于北平,并改名为北京; ②采用公元纪年; ③国歌未正式制定
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④国旗为五星红旗。在各章中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及政权机关、经济政策、军事制度、外交政策、文教政策的总原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政治组织形式上的一个创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9. 科教兴国
【答案】科教兴国是在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的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具体体现。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同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直至21世纪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科教兴国”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10.梁方仲
【答案】梁方仲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和明清史学家,他毕生都致力于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而对明代财政史的研究则是他的研究核心和精华,成绩十分突出,梁方仲先生被国内外史学界誉为研究“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是我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奠基者之一。
11.四一二政变
【答案】四一二政变是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反共政变。1927年4月12日凌晨,由白崇禧坐镇上海指挥,杨虎、陈群等具体配合,首先出动帮会流氓,冒充工人. 袭击了闸北、南市、沪西等地的工人纠察队。军警以调解工人“内江”为名,强行收缴“双方”枪械,打死打伤工人300余人,并强占上海总工会。次日,工人罢工抗议暴行,其中6万多人前往驻军司令部请愿,行至宝山路时,竞遭周凤岐军的机枪扫射,死100多人。14日,上海军警开始全面“清党”,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者被捕,革命组织和进步团体被查封。18日,蒋介石通电拥护“清党”,建立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形成宁汉对峙。
12.秋收起义
【答案】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10月27日,起义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茨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3.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答案】《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的一个条约。根据条约换文,中华民国政府允许将依公正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