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学化学(初级)题库>初级中学化学(综合练习)题库

问题:

[问答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下面是两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分子与原子”的教学实录。
[张老师的教学实录]
[社会引入]投影flash动画。画面1:晒衣服,水去哪儿了?画面2:路过花店闻到花香。画面3:糖入水,糖不见了。以上几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就可以解释以上现象了。
[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并提问学生,你看见了什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得出结论]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演示实验]A烧杯是水,水中滴加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B烧杯中是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并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猜想]①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与B烧杯无关。②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A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③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中溶液变成红色。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①用洁净烧杯C装水,滴加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②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烧杯内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烧杯,观察现象。
③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
①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
②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分组实验]A组:一杯开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
B组:两个集气瓶,下面一个集气瓶盛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上面一个集气瓶盛空气,抽走中间玻璃片,观察现象。
C组:①50mL水与50mL水混合;②50mL酒精与50mL酒精混合;③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观察现象。
D组: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活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
[得到结论]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
[投影]①几种常见分子模型;②模拟空气中的氮气分子、氧气分子、水分子、氦原子等微粒模型以及运动情况。
[知识梳理]①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②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③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模型演示]①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一人演示一人解说);②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
[分析]
[得到结论]
①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发生改变。
②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质疑探究]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投影]①水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②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得到结论]
①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③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④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李老师的教学实录]
[激趣导入]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演示实验]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播放动画]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讲解]闻到花的香味,原来花中有香味物质的颗粒扩散到空气中飘进我们鼻孔。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现象,科学家们已利用科学技术证明了物质是由一些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它们就是分子和原子。
[结论]宏观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却能看见水?
[投影]经测定: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个水分子。
[得出结论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讲述]从课堂开始时的品红消失实验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演示实验]氨水使铁树上的棉花小球依次变红。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氨水并没有与棉花上的酚酞接触,棉花上的酚酞变红原因是什么?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呢?
[得出结论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提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
[演示实验]把同样大小的糖放入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中。
[得出结论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演示实验]将两支量筒中各量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然后都倒入100mL量筒中观察是否是100mL呢?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得出结论4]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演示实验]用注射器分别抽取等体积的水和空气,用手指堵住针头口,推压活塞,感受推压的难易。
[小结]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动画演示]水蒸发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和电解水的微观过程示意图。
[总结]物理变化: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只是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的分子。
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小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动画演示]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总结]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再分,分子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②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④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⑤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请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实录,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两位老师实验教学中的不同点。
(2)两位老

2010年,我国将继续实行适应宽松的货币政策,其最有可能产生的效果是() ["刺激存款储蓄","减少居民收入","股票价格下降","消费规模扩大"] 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早期的石羊河和弱水流域面积较现在大很多,是祁连山北麓的两大水渠。材料二相关研究表明,阿拉善高原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是中国黄土地区粉尘堆积的主要物源区,并且两者均来自于祁连山北麓高山作用(风化剥蚀和冰川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 2009年“五一”期间,小黄和父母选择了标价为每人3500元的青藏铁路专线旅游。小黄在布达拉宫广场的地摊上买了几件富有藏传佛教特色的小饰品。在这里涉及货币的职能依次是() ["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流通手段","流通手段、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黄河金三角"是由河南三门峡市、山西运城市、临汾市和陕西渭南市共同构建的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该区域是世界苹果主产区中"唯一符合苹果七项生态指标的最佳优生区",目前四市苹果年产量已达40亿公斤,成为全国重点果汁加工基地。材料二"黄河金三角"区域图。 材料三根据部分学者提出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因子,推算出的"黄河金三角"四城市各项旅游竞争力排序。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黄河金三角"是由河南三门峡市、山西运城市、临汾市和陕西渭南市共同构建的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该区域是世界苹果主产区中"唯一符合苹果七项生态指标的最佳优生区",目前四市苹果年产量已达40亿公斤,成为全国重点果汁加工基地。材料二"黄河金三角"区域图。 材料三根据部分学者提出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因子,推算出的"黄河金三角"四城市各项旅游竞争力排序。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下面是两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分子与原子”的教学实录。
[张老师的教学实录]
[社会引入]投影flash动画。画面1:晒衣服,水去哪儿了?画面2:路过花店闻到花香。画面3:糖入水,糖不见了。以上几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就可以解释以上现象了。
[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并提问学生,你看见了什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得出结论]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演示实验]A烧杯是水,水中滴加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B烧杯中是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并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猜想]①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与B烧杯无关。②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A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③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中溶液变成红色。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①用洁净烧杯C装水,滴加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②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烧杯内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烧杯,观察现象。
③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
①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
②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分组实验]A组:一杯开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
B组:两个集气瓶,下面一个集气瓶盛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上面一个集气瓶盛空气,抽走中间玻璃片,观察现象。
C组:①50mL水与50mL水混合;②50mL酒精与50mL酒精混合;③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观察现象。
D组: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活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
[得到结论]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
[投影]①几种常见分子模型;②模拟空气中的氮气分子、氧气分子、水分子、氦原子等微粒模型以及运动情况。
[知识梳理]①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②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③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模型演示]①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一人演示一人解说);②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
[分析]
[得到结论]
①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发生改变。
②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质疑探究]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投影]①水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②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得到结论]
①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③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④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李老师的教学实录]
[激趣导入]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演示实验]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播放动画]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讲解]闻到花的香味,原来花中有香味物质的颗粒扩散到空气中飘进我们鼻孔。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现象,科学家们已利用科学技术证明了物质是由一些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它们就是分子和原子。
[结论]宏观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却能看见水?
[投影]经测定: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个水分子。
[得出结论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讲述]从课堂开始时的品红消失实验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演示实验]氨水使铁树上的棉花小球依次变红。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氨水并没有与棉花上的酚酞接触,棉花上的酚酞变红原因是什么?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呢?
[得出结论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提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
[演示实验]把同样大小的糖放入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中。
[得出结论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演示实验]将两支量筒中各量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然后都倒入100mL量筒中观察是否是100mL呢?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得出结论4]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演示实验]用注射器分别抽取等体积的水和空气,用手指堵住针头口,推压活塞,感受推压的难易。
[小结]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动画演示]水蒸发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和电解水的微观过程示意图。
[总结]物理变化: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只是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的分子。
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小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动画演示]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总结]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再分,分子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②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④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⑤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请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实录,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两位老师实验教学中的不同点。
(2)两位老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本题暂无解析

相关题目: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