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712文学基础理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视角

【答案】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是和小说的叙述者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由亨利·詹姆斯在1907年至1909年间写的小说的分析性序言里作为小说批评的一个概念提出。叙事视角是指叙述小说作品的角度,作者与叙述者的关系,即作家以什么身份充当作品的叙述者,分为叙事者视角,人物视角,情节视角,读者的视角。

2. 《驳圣伯夫》

【答案】《驳圣伯夫》是法国著名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一部作品,他在书中强烈抨击权威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机械和错误,及因此造成的对当年法国文坛所有文学天才的轻视与误读。全书既有抒情的叙述,又有理性的思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映照。书中有近半篇幅笔调与《追忆逝水年华》相似或呼应,是作者思想精华的浓缩,为后来的文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3. 亚里士多德《诗学》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的诗学文献,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理论巨著,讨论的对象主要是悲剧和史诗。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的学科分类为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创制性科学,诗学属于其中的第三类。因此亚里士多德《诗学》着重于诗的创制,是对怎样创作悲剧和史诗的一种技术性论述。

二、简答题

4. 为什么说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谈谈你对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关系的理解。

【答案】(1)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①人文关怀是指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

②人的一切精神创造都是从人的需要出发的价值活动,体现着人的尺度和目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就成为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作为文学创造的审美追求,人文关怀从来就是也应该是文学创造的永恒主题,必然成为其尚“善”的价值取向的核心,即终极价值追求。

(2)文学作品中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的关系

①作家是在对社会生活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描述中寄寓人文关怀的,因而其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生存状态及未来命运的深情关注,同历史理性血肉般地联系在一起。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历史理性存在着人文的维度,人文关怀存在着历史的维度”,是“真”与“善”两个价值取向的交汇。

②文学作为审美创造的自由空间,作家完全有权利而且能够在不同的历史理性视点上去展现人文精神。

③文学的价值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真善美固然需要历史理性的支撑,然而作家各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历史理性又是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巨大的意蕴空间。在文学创造中,作家完全有权利依据自己的艺术个性让人文精神在特定的历史视点上展现。

④单一历史视点的强调,不仅违背艺术规律,有时还会导致对人文精神的伤害; 文学是人文领域,理应多一点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文情怀的倾注,少一点非艺术非审美视点的理性主义的偏执。

5. 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答案】(1)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作为实践活动,文学创作探索伦理问题,其核心是尚“善”,体现为“人文关怀”,并激发、美即文学创造的价值原则。

(2)真善美是文学创造活动中“三位一体”的价值结构,它们相互融通,属于人类三个根本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和世界。

(3)“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的基础,是与“善”“美”共生共存的审美化的真实; “善”是高尚的品格和利他的取向,求真是尚善的基础,没有真,善就流于无历史内容的虚伪的“爱的吃语”; 真和善的表现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在追求真和善的同时,还要完成美的创造; 作为文学创造的审美追求,“善”是其价值结构的核心,不是善的就不可能是“美”的,并且“善”与“美”的存在和呈现都要以“真”为根据和基础。

因此,真善美及其统一便构成了文学创造审美追求的价值追求。

6. 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答案】(1)相同点

小说与剧本都倾向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2)不同点

小说在反映五光十色、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优势。它那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等特征,使其可以更广泛全面地描绘社会生活。

剧本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具有集中性和浓缩性。特定的舞台时空限制,要求剧本用较短的篇幅、较少的人物、较单纯的情节将生活内容概括浓缩地进行反映,并通过集中表现矛盾冲突来增强反映生活、表现情感的效果。

三、论述题

7.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这段话是亚里士多德说的,与柏拉图的观点相比,你赞同哪一方? 为什么?

【答案】(1)赞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①柏拉图的模仿说

柏拉图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出发,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模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文艺模仿自然,只能模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模仿只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模拟,是不真实的。

由于文艺模仿的对象不是理式而是理式所派生出来的现实,所以文艺模仿的基础是迎合人性中低劣的情绪,那么模仿出来的艺术品也就是低等的。柏拉图贬低了现实以及现实的模仿者、艺术家和现实的模仿作品,但是并没有完全否认现实中有美的存在。对于模仿的主体,他认为艺术品就是由感性事物引起人的灵魂对美的理式的回忆而产生的。

②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提出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提出了“模仿说”,与柏拉图“模仿说”相比有很大进步。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说”已趋于全面和完整,但亚里土多德的“模仿说”是在继承和发展柏拉图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更具有唯物主义的性质。

(2)原因

①亚里十多德“模仿说”的进步

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更全面、更准确,符合现实主义的特点。

亚里士多德抛弃了柏拉图虚幻的“理式”概念,认为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除第一实体之外,任何其他的东西或者是被用来述说第一实体,或者是存在于第一实体里面,因而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存在,那就不可能有其他的东西存在”。他认为文艺的本质是模仿,他的模仿说是创造性的模仿说,在他看来,宇宙间的事物都是物质与形式的统一,模仿不是抄袭事物的外形,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艺术就是创造。

亚里士多德批判地继承了柏拉图的观点,认为文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但他认为现实世界本身是真实的,由此肯定文艺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同时,他也抛弃了“模仿自然”的“自然”意义含混的一面,直截了当地提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动。而且,他认为艺术比现实更真实,艺术所模仿的决不是柏拉图所说的现实世界的表象,而是现实世界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反映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②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超越

亚里士多德给予模仿很高的评价,它可以使人们从客观世界中获得知识,产生快感,这是艺术的效用之一,比如音乐的教育作用,以及悲剧模仿现实所产生的净化作用。此外,他还认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