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817国际关系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遏制战略

【答案】遏制战略是指乔治·凯南提出的遏制苏联的理论。1946年2月,美国政府致电美国驻莫斯科使馆,要求搞清楚苏联不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真实意图。代办乔治. 凯南着手起草电报,并提出了一整套“遏制”苏联的政策。1947年7月,乔治·凯南在《外交季刊》上发表《苏联行为的根源》,对遏制政策进行了详细阐述。遏制战略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对苏联共产党的路线从根本上进行了否定; 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基本矛盾是高度城市化和工业化本身所产生的矛盾,其内部的竞争不一定引起战争; 并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互利的和平共处是完全可能的,苏联对世界事务的敏感看法源于俄国人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②认为现在苏联共产党的统治和过去沙皇的独裁统治一样,只不过披上了马克思主义这块遮羞布而己。③提出了美国应采取的战略,即保持自己社会的健康和活力,为其他国家指明更为积极、更具建设性的美国人希望看到的世界图景。凯南提出的遏制理论为美国政府在美苏关系从合作到敌对的转折时期,选择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这一理论奠定了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基础。遏制战略是二战后美国奉行的基本国家战略,可以说,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每一项重大举动,都是在“遏制”共产主义这一总的战略方针的指引下进行的。

2. 柏林问题

【答案】柏林问题是指在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英、法、苏分区占领德国柏林,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争端和问题。苏联把西柏林看成是长在民主德国领土上的一个毒瘤,千方百计予以割除。而美国则利用西柏林的地理优势,把‘自作为向民主德国和东欧进行渗透活动的基地,并把保护美国在西柏林的权力看作是“考验西方的勇气和意志的伟大场所”。1948年6月,就柏林实行何种货币问题,导致了东西方对峙的第一次柏林危机。1958年11月,就柏林的法律地位问题再次导致了第二次柏林危机。1971年9月,苏、美、英、法四国就柏林问题签署了《关于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协定规定:四国相互尊重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不得单方面改变既成局面; 苏联保证西柏林通过民主德国境内至联邦德国的交通畅通无阻,并亨受优惠待遇; 西柏林不是联邦德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属于其管辖,但可维持和发展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协定还规定了苏联向西柏林派驻总领事馆和双方人口的往来等问题。协定签订后,柏林局势趋于稳定,但双方对协定的解释各取所需,因此,柏林问题依然存在,西柏林地位悬而未决。

3. 热那亚会议

【答案】热那亚会议是指于1922年4月10日至5月19日协约国邀请包括苏德及德、奥等战败国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召开的欧洲经济会议。20世纪20年代,苏俄同一系列国家签订贸易协

定,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为进一步树立自己的国际声望,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1921年苏俄发表了一项《声明草案》表明自己的立场,并建议召开一次国际会议。4月16日,苏俄与德国代表在拉巴洛签订了《拉巴洛条约》。热那亚会议是苏俄参加的第一个重要国际会议,自成立以来即遭受敌视的苏维埃政权,作为平等一员与西方列强共商国际事务,这本身就是极大的成功。苏俄利用这次会议灵活而坚定地宣扬自己的和平共处与经济合作的外交政策,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反苏俄阵线,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

4. 意土战争

【答案】意土战争是指1911年9月,意大利乘英、法、德三国为摩洛哥剑拔弩张、无暇顾他之机,发动的旨在吞并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合称利比亚)的战争。战争前,意大利通过一系列条约协调了与欧洲其他大国的关系,使土耳其陷于孤立状态之中。在意大利装备优良的部队面前,土军土崩瓦解,迅速溃败。意军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后,兼并了黎波里和昔兰尼加,恢复其旧称利比亚。1912年,土耳其因巴尔干战争爆发,国内危机严重,急于结束战争。土意签订《洛桑条约》,土耳其承认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归属意大利。在这次战争中,意军首次使用了飞机,使传统战争的二维空间向三维扩展,战争的形式发生革命性变革。

5. “世界新秩序”

【答案】“世界新秩序”是指布什在1990年9月美国国会讲话中提出对未来世界格局的构想。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强调美国的领导作用; ②加强同盟友的伙伴关系; ③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④推动苏联的“合作”。布什的“世界新秩序”是冷战结束之初美国设计的关于国际格局的蓝图。其核心是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导地位,指导思想是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目标是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稳定和安全的世界”。其实这是美国的一个历史传统,与从威尔逊到罗斯福的主张几乎是一脉相承的。然而,该主张并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同,布什没有实现这一愿望就离开了白宫。

6. “大棒政策”

【答案】“大棒政策”是指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又称老罗斯福,1901~1909年在任)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提出的政策。他在多次演讲中提到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的“大棒政策”的依据,对“门罗主义”做了新的发挥和解释。“大棒政策”的实质是美国依仗其日益增强的军事经济实力,向拉美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老罗斯福对“门罗主义”的引申再后来被称为“老罗斯福主义”。“大棒政策”提出后,美国开始把它付诸实践:古巴、巴拿马、多米尼亚,美加关于阿拉斯加边界问题的讨论、1905年法德之间的摩洛哥纠纷。

7. 珍珠港事件

【答案】珍珠港事件是指1941年12月7日下午7时50分,日军对美国在太平洋的最大海军基地和战略枢纽珍珠港发动了突然袭击的事件。日本在全面侵华的同时,积极策划新的扩张,其南进战略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罗斯福政府对日政策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对日本采取了严厉的经济制裁,另一方面也没有放弃同日本达成妥协的努力。1941年日美进行了谈判,由于日美矛盾

不可调和,谈判陷入僵局,成为战争的掩护。日军以微小的损失为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并随后向美英正式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事件促成了美国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外交和对日绥靖政策的终结。美国的参战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并最终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8. “三和”路线

【答案】“三和”路线是指赫鲁晓夫外交政策的核心,包括“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和平过渡”。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调整对外政策,缓和紧张的局势。1956年2月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在对外政策方面的观点,他分析了新的世界局势,认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使和平力量具备了防止侵略的物质手段; 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拥护和平的运动已成为防止战争的一个强有力因素。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是造成社会主义阵营分化的思想渊源。

二、简答题

9. 简述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

【答案】1953年赫鲁晓夫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开始修正斯大林时期的外交政策。从理论到实践上推行了一条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和平共处总路线。其对外政策包括:

(1)提出“三和”路线

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在总结报告中提出,要把列宁关于和平共处的思想运用于存在两个对立的世界阵营的时代,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可以在经济和文化方面进行竞赛。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不同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将会越来越多样化。战争并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据此,赫鲁晓夫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的“三和”路线,把和平共处作为苏联外交政策的总路线。这一总路线的灵魂是谋求同美国平起平坐,苏美合作主宰世界,并试图在经济竞争中赛跨美国。

(2)解冻同西方的关系,走向和解的道路

1955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同年6月,签订对奥合约,从奥地利撤出军队,1963年同美英达成《部分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赫鲁晓夫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分别举行最高级会谈,美苏两国建立了热线联系。这一系列措施体现了和平共处总路线的外交政策。但有时苏联也利用制造危机的办法,试图对西方施加某种压力,如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等。

(3)调整同东欧一些国家的关系

鉴于斯大林对东欧政策的失误及其引起的东欧国家的普遍不满,苏联首先恢复了同南斯拉夫的关系,实现了苏南关系正常化; 较为妥善的处理了波兹南事件之后的波兰问题,发表了处理兄弟党之间关系的宣言; 建立了华约组织,从军事上抗衡北约。但苏联并没有真正放弃大国沙文主义,把持有不同意见的阿尔巴尼亚赶出华约组织和“经互会”; 对中国施加压力,要求建立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撕毁协议,撤走专家造成了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破裂。

(4)向第三世界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