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823国际关系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东方战线
【答案】“东力一战线”是指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在保卫“西部边界安全”的口号下,通过扩大西部疆域而建立起来防御德国侵略的战线。二战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避兔过早卷入战争,为本国赢得宝贵的备战时间。东方战线的内容包括出兵波兰; 以军事手段解决芬兰问题; 加紧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 占领比萨拉比业和北布科维纳以控制多瑙河的下游地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自身安全。东方战线对于后来延缓德军对苏联腹地的进攻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但是侵犯了一些小国的独立和主权,突出地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并使西方国家认为苏联是德国事实上的盟友。
2. 非国家行为主体
【答案】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相对于国家行为主体而言的,是指那些具备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但并不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同时又不隶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它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广义的非国家行为主体还包括具有较强行为能力的国内组织、国际社会运动,以及国际社会特殊的个人因素等。
3. 东亚金融危机
【答案】东亚金融危机是指1997年夏从泰国开始,随后波及到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受到一定影响,到年底,己殃及到东北亚的韩国和日本的金融风暴。这场东亚金融危机波及范围广,给东亚地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此期间,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货币相继贬值,亚洲国家乃至世界的汇市、股市大幅滑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有关国家提供了财政援助,但未能阻止货币狂泻的势头。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许多银行、金融机构关闭,大批企业、公司倒闭,失业人口剧增。1998年初金融危机重心回到东南亚,主要是印尼,并扩展为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全面危机。印尼国内物价暴涨,并直接引发了大规模骚乱,造成的破坏和损失难以估计,骚乱期间还发生了针对华人、华侨的暴力事件,苏哈托也被迫下台。东亚金融危机也不同程度地激发了泰国、马来西亚、韩国等一些国家的政治矛盾,一些领导人纷纷下台。
4. 苏联解体
【答案】苏联解体是指1991年存在77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分裂为多个主权国家,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的历史事件。1991年“8·19”事件后,苏联急剧走向崩溃与解体。1991年12月7~8日,俄罗斯会同乌克兰、白俄罗斯签署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
的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正在停止自己的存在”。自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独立开始,到1991年12月16日,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外都先后宣布了独立。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等8国领导人在排除戈尔巴乔夫的情况下会晤于阿拉木图,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会议还通知戈尔巴乔夫:“苏联已停止存在,苏联总统设置同时取消。”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当晚7时38分,克里姆林宫的苏联国旗降下。次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召开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解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消失。
5.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答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又称《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是指于1991年12月9~10日,在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欧共体第46次首脑会议上通过的条约。它规定欧共体今后的任务是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将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实
6. 日本东方会议
【答案】日本东方会议是指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方针政策于1927年6月27日召开的重要决策会议。会议分析了中国的形势,表示支持蒋介石、汪精卫反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革命。主张必要时派兵镇压中国革命势力,把东北三省变为日本的殖民地,最后以田中的总结报告《对华政策纲领》作为结论。日本当局以此为据,制造了旨在把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分离出去的“满蒙特殊论”,成为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理论根据。
7. 《地中海协定》
【答案】《地中海协定》是指对《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和《第二次地中海协定》的统称。俾斯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在德国的推动下,1887年2月英意签订针对法国的《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奥匈、西班牙先后加入。《第一次地中海协定》英意约定两国维持地中海、亚得里亚海和黑海的现状; 英国支持意大利的北非政策,意大利支持英国在埃及的政策; 但英国可以在意大利和法国冲突时不给予意大利援助。1887年12月,英奥签订针对俄国的《第二次地中海协定》,意大利随后参加。该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三国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和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势力在土耳其的扩展。该协定具有明显针对俄国的性质。
8. 三十年战争
【答案】三十年战争是指欧洲在这个大变革时代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它的导火线是1618年5月23目的“掷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战争一般被分为四个阶段: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一法国阶段。三十年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被迫求和,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三十年战争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
大战”。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9. 七年战争
【答案】“七年战争”是指17561763英法双方持续了七年的战争。这场战争分为欧陆战场和海外殖民地战场两条战线。战争初期法奥联盟占优势,但由于俄国与普鲁士单独议和,法国最终战败。1763年,法、西语英国签订《巴黎和约》,法国失去了北美和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西班牙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法、奥也与普鲁士签订了《胡贝尔茨堡和约》,确认了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占领,这等于确认了普鲁士的强国地位。七年战争不仅在欧洲进行,也在美洲和印度进行,因而是一场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欧洲战争,也是一次属于英法争霸性质的战争,对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10.东盟地区论坛
【答案】东盟地区论坛是指东盟地区论坛是亚太地区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 —个官方层次的多边安全机制。1994年7月25日,首次东盟地区论坛会议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两极格局解体后,亚太国家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多边安全对话,不少国家提出较为具体的设想和建议。1992年初东盟首脑会议就加强地区政治、安全对话达成共识。1993年7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26届东盟外长会议特别安排了东盟6个成员国、7个对话伙伴国、3个观察员国和2个来宾国共18方外长参加的“非正式晚宴”。其间,各方同意于1994年在曼谷召开东盟地区论坛(ARF ),就地区政治安全问题进行非正式磋商。1994年7月25日,ARF 首次会议在曼谷召开。目前论坛共有22个成员: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文莱、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中国、日本、韩国、蒙古、印度、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欧盟。ARF 是目前亚太地区最主要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渠道,自成立以来,己经举行了九次外长会议。
二、简答题
11.简述冷战后中国与西欧国家关系的发展。
【答案】冷战后中国大力发展同西欧国家的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
(1)中国重视与西欧国家关系的原因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西欧国家一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与西欧国家虽有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不同,但是,中国与西欧国家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在政治上,中国与西欧国家都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扩张主义。中国将西欧看作是一支维护世界和平、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并支持西欧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和推动世界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主张。在经济上,中国与西欧国家可以取长补短,促进共同的发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