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8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汇报》
【答案】《汇报》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74年6月16日创刊,创办人容阂。《汇报》鼓吹发展洋务,措辞谨慎,不议论官府政事,但对外人侵害中国的言行常有抨击。为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并在消息和评论中常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部分股东因此要求退股。同年9月,该报进行改组并改名为《量报》。出版未及一年又因种种困难而再次改组,并更名为《益报》,以示报纸对官府有益而无害,但仍受到官府的限制,勉强维持到1875年年底停刊。从《汇报》一年半的出版历程,可见当时中国人办报之艰难。
2. 《每日译报》
【答案】《每日译报》是上海孤岛时期,共产党在上海租界创办的一份以翻译为主的抗日报纸,1938年1月21日创刊,其前身是《译报》。该报聘请英国商人担任发行人兼总编、经理,但实际负责编务的是中共上海市文化工作委员会负责人梅益等人。《每日译报》初为吐开小型日报,内容与《译报》基本相同,后改革版面、充实内容,除刊登外报译文外,还刊登自己采编的新闻。((每日译报》常刊登中共中央的文件和负责人的文章、讲话,还采用“特讯”、“专电”等形式报道有关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消息,反映抗战前线的战况。1939年5月18日,上海租界当局以《每日译报》所刊文字与维持租界安定有所抵触为借口,迫令其停刊两周。与此同时,日伪组织收买了该报发行人,致使《每日译报》在停刊期满后无法复刊。
3. 《中华工商时报》
【答案】《中华工商时报》是1989年10月创刊的一份不同于其他报纸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完全走市场化的报纸。《中华工商时报》令人耳目一新的版式、视角独特的文章、丰富开阔的视野使其一面世就获得了极大赞誉,引起中国政经界和企业界的关注,至年底时己经实现盈利5万元。坚持“民味、商味、海味”的特色,它的影响力迅速提升,并波及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成为他们观察中国内地经济问题的一个参照物。《中华工商时报》在短短几年内培养了大批经济报道和经营管理人才,其中很多成为中国后来市场化经济媒体的掌舵者。
4. 《益闻录》
【答案】《益闻录》是上海天主教耶稣会办的中文刊物。主编。它以时事新闻为主,每期只
有一两篇传教的文章。闻汇报》,每周出两期,1899年第100期起简称《汇报》,1879年3月16日创刊,初为半月刊,后改周刊,李林1898年8月17日与《格致新报》合并,改名《格致益并分别出版每周两期的《时事汇录》和每周一期的《科学杂志》。在政治倾向上。它公开维护法国殖民利益。1912年改出《圣教杂志》。
5. “广学会”
【答案】“广学会”是基督教在华最大的出版机构,成立于1887年11月。最初名为“同文书会”,1894年改为广学会。该会创办人为英国长老会传教士韦廉臣。广学会成立初期决定恢复《万国公报》,并将其作为机关刊物。复刊后的《万国公报》一方面着力介绍西方文明; 另一方面非常注重评论中国时政,大谈变法改良,以实现广学会图谋开放中国人的思想、干预中国时政的办会宗旨。
二、简答题
6. 简述香港在回归之前、回归过渡期以及回归后的新闻政策。
【答案】香港并没有明文的新闻法,其新闻政策由政务司负责制定,政府通过新闻处向媒介发布消息提供服务的方式间接地引导舆论,使政府与传媒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监督的关系。
(1)回归前,港英政府曾经通过招标发牌经营等措施对传媒业进行总量控制。除香港电台以外,香港的新闻传媒均为私营,依据市场法则自由竞争。建有公开的检查机构,对电台和电视台所播节目进行检查并决定是否进行惩处。早在1987年9月,香港就成立了广播事务管理局,统管无线电视与商营电台的事务。电视台的节目也无须事先送审,广播事务管理局下设投诉委员会,处理市民对电视台的投诉,管理局根据投诉委员会的建议向电视台进行警告或罚款。另外,电台与电视台都有义务在黄金时间播出政府的公共政策。
(2)在香港回归的过渡时期,港英政府修订了《刊物管理综合条例》,撤销了对印刷媒体、采访、报道的各种限制。
(3)香港回归后,特别行政区政府鉴于公众对监管色情刊物的呼吁,于2000年4月,发表了《淫裹及不雅物品管制条例》咨询文件。提出多项管制色情物品的新建议。2000年6月,立法会通过了《广播条例草案》,重整了以往的广播电视法规管理模式,将电视机构重新分类,并从技术中立的原则出发,将“发送”和“节目”两者分开管理,并对是否收费及服务区域作出界定。另外,据香港记者协会发表2007年言论自由年报,指出回归以来,香港基本上仍然享有言论自由,该会的调查显示,45.6%的市民认为现在的政府更开放。
7. 我国有识之士对于国人办报的建议有哪些?
【答案】在清王朝腐败统治下的中国,外报占垄断地位,“利器”为他人所用。中国有识之士极为不满,在呼叶国人办报的同时,对于如何办报也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
(1)“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
这是王韬积极主张的。当时香港、上海己有新报,他认为还不够,各省会城市都应该“仿而
行之”。
(2)“宜设洋文报馆”。
王韬、陈衍都为此写过专文。他们认为,不仅中国人要了解外国,也要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王韬、陈衍等人的主张,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宣传报道的思路与构想。
(3)办报的具体做法,“仿西方报馆章程办理”。
王韬认为,“秉笔之人,不可不慎加遴选”。他主张选用通材,否则“未免识小而遗大”。陈炽主张“主笔者公明谅直,三年无过,地方官吏据实保荐,予以出身”
(4)对于外国人在华办报,应该加以限制。
陈炽明确提出:“至西人报馆,宜与各使妥议,毋须再出华字报章,否则按月缴捐,仍须派人查阅。此事不载通商之约,本属中国自主之权,各国当亦无词以拒也”。郑观应也主张“西人报馆止准用西字”。
(5)官方应资助与保护国人办报。
首要的是,改变“于己民则禁之,于他国则听之”的现状。这是所有有识之士的共同要求,只有在这个问题得到解决的前提下,国人办报才能发展。他们还要求政府当局协助国人办报。郑观应认为,中国应做到“不准各官与报馆为难。”
这些有识之士对报纸的论述,为国人办报制造了舆论,有益于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是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重大贡献。
8. 评述蔡和森、瞿秋白、挥代英、萧楚女、邵飘萍等的报刊活动与贡献。
【答案】(1)蔡和森(1895一1931)字润寰,号泽膺,又名和仙,湖南湘乡人。他担任《向导》主编两年零八个月,在该刊上发表文章360多篇,其中署名“和森”的130篇,和向警予合署“振宇”的36篇,署名“记者’,、“本刊同人”的,也大多是他写的。这些文章,有对现实问题作系统分析的每篇五六千字的政论,也有每篇仅二三百字的短论。内容涉及面广,有国际的,也有国内的; 有政治、经济的,也有外交方面的。蔡和森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他的文章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他于1925年冬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至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
(2)瞿秋白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他一生为新闻事业付出了很多心血。1919年,他就参与了启蒙报刊的创立。1920年,它去了俄国,写下了《俄乡记程》等著名通讯。1923年回国后,他开始参与党的机关报《向导》等。之后,共产党转入地下,它仍然坚持办报。1934年之后,他开始担任《红色中华》社长兼主编。
(3)挥代英(1895一1931)
字子毅,笔名但一、MY , FMo “五四”后在武汉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开设利群书社,编辑《学生周刊》和《武汉星期评论》。1923年赴上海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1924年国共合作后担任国民党上海市执行部工农部秘书,曾领导上海《民国日报》副刊部工作。1926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