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8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边区群众报》
【答案】《边区群众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出版的一份以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为主要对象的通俗小报,创刊于1940年3月25日,由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主办,4开4版的周报,1941年改成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1947年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该报坚持在陕北出版。1948年1月10日,该报改组为西北局机关报《群众日报》,同时另出版通俗的《群众》周刊,以继续满足农民读者的需要。
2. 观点的自由市场
【答案】“观点的自由市场”是西方自由主义新闻学中的一个理论。最早是由英国政论家、文学家约翰·弥尔顿提出的,后经美国政治家托马斯一杰斐逊以及英国政治家约翰一米尔发展改进。弥尔顿认为真理是通过各种意见、观点之间自由辩论和竞争获得的,而非权力赐予的。必须允许各种思想、言论、价值观在社会上自由的流行,如同一个自由市场一样,才能让人们在比较和鉴别中认识真理。“观点的自由市场”以及与之相关的“观点的自我修正”理论后来称为自由主义新闻学的理论根基,也是西方新闻自由的理论根基。尽管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了来自美国社会责任理论的修正,但至今仍对西方新闻界产生着强大而持久的影响。
3. 《救国报》
【答案】《救国报》是中国共产党为开展在海外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而创办的一份报刊,1935年5月创刊,报头署社址为法国巴黎,实际编辑部设在莫斯科。廖焕星、李立三、陈潭秋先后任主编。该报以宣传反法西斯和建立中国抗日统一战线为宗旨,初为半月刊,后改为周刊。1935年10月1日,该报在其出版的第10期上,首次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宣言》。在国民党政府的要求下,法国政府停邮该报。经过交涉,12月9日,《救国报》改名为《救国时报》,在巴黎重新创刊,仍为中共在海外办的机关报。该报曾大力报道“一二·九”学生运动和“‘·二八”淞沪抗战,还介绍过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长征情况。发行至43个国家与地区,发行量达两万多份。1938年迁往纽约,与中共主办的《先锋》周报合并。
4. 黄远生
【答案】黄远生是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尤以撰写新闻通讯见长。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业史》一书中称他为“报界之奇才”。1904年黄远生东渡日本官费留学,专攻法
律。1909年回国后,经常为京、沪报刊撰写国际时事评述。辛亥革命后,全身心地从事新闻工作,先是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后又编辑过梁启超主办的《庸言》杂志,并担任上海《时报》、《申报》、《东方日报》驻北京的特约记者和北京《亚细亚日报》的撰述,还经常为《国民公报》、《论衡》和《东方杂志》撰稿。在新闻业务上,黄远生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他写的通讯题材重大,记载翔实,针硬时弊,忧国忧民,通俗自然,不拘一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黄远生在新闻思想方面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其中最著名的是“四能”说,即“脑筋能想,腿肚口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他死后,其友人将他发表过的文章编为《远生遗著》,其中大多为通讯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本报刊通讯文集。
5. 意见领袖
【答案】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two-stepflowofcommunication 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其特点是: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二、简答题
6. 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有哪些重要发展?
【答案】(1)统一战线报刊的活跃国共合作实现之后,国民党实际上已经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资组成的统一战线组织。此时,在中共的帮助下,国民党的报刊也渐渐发展起来。代表性的报刊:
①《政治周报》
1925年创刊于广州,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由毛泽东、沈雁冰等人先后担任主编。该报创刊时,国民党的西山会议刚刚确立了进行反共、反统一战线活动的计划,开除了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国民党党籍,所以,该报内容除了开在国民党中央和广东革命政府的宣言,报告和决议之外,还辟有((反攻》专栏,刊登了许多抨击国民党右派的文章。
②《中央日报》
1927年,创办于汉口。是国民党政府的机关报,也是国民党中央党报。曾经出色的报道了北伐军胜利的消息,积极报道大革命的形势。它的副刊《中央副刊》由孙伏园主编,相当有特色。
(2)共产党报刊、共青团报刊逐步形成网络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共青年团都独立地出版报刊,公开发行。他们一方面加强中央报刊,使之成为革命舆论的领导者及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建立地方报刊,出现一个初具规模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报团报报刊网络。从整体上看,中国共产党是先办中央报刊,然后在加强中央报刊的同时创办地方报刊。
(3)下农群众运动中的报刊国共合作后,下农群众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下人、农民、妇女
报刊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新闻事业前进的一个重要方向。工人报刊经过一年左右的沉寂之后,于1924年开始复刊。在工人报刊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工人》。1924年10月创刊于上海,是中共中央主办的指导职工运动的刊物,1925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改为全总的机关报。
(4)五册运动中的新闻斗争
1925年6月,中共中央为指导“五册运动”,在上海创办《热血日报》,这是中共历史上的第一分日报。瞿秋白担任主编,该报大部分社论都是由他撰写的。《热》以大量篇幅披露了“五册惨案”的真相,揭露了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事实; 发表社论抨击封建军阀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罪行; 同时对大资产阶级的动摇妥协言论和背叛行为也给予了深刻的批判。该报出版之后深受欢迎,产生了深刻社会影响。《热》有副刊《呼声》,以战斗的姿态受到读者热烈欢迎和支持,遭到了反动政府的忌恨,出版20多天后就被迫停刊。
(5)军队报刊的出现
北伐战争前后,涌现出一批军队报,它同农民报的兴起一样,是这一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也是中国新闻史上前所未有的景象。国民革命军的报刊大致有几类:
①国民党中央军事机关出版的;
②各军政治部出版的;
③黄浦军官学校出版的;
④军人团体出版的。
7. 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有哪些代表性的刊物?
【答案】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有自己的新闻舆论工具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知识,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于是,我国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便应运而生。
(1)历史条件
①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我国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列宁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在我国广泛传播开来。
②建党学说中,包括了创办和利用报刊的问题。
③新型的报刊与通讯社一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报刊与通讯社在我国出现,既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宣传新思潮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筹建无产阶级政党的直接需要。
(2)代表刊物:
①在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媒体中,多数是新创办的,如《共产党》月刊、《劳动界》等工人报刊、中俄社;
②由原有报刊经过改革性质发生变化的,如《新青年》。有一些激进的民主报刊,在前进的道路上被反动派扼杀,否则,它们也有可能走上新的轨道。
8. 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答案】京报始于明代中后期的民间报房,清代的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这些民间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