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709美术理论(含中外美史、艺术概论)之中国美术简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金陵画派
【答案】金陵画派指清康熙、乾降年间活动于南京地区的绘画流派。多以江南山水为表现内容。代表人物是以龚贤为首的数位画家。其中成就最大的当推龚贤,因其作品中往往呈现出“白龚”、“黑龚”两种面貌,造成光影明灭、空气流动之感,代表作品有《夏山过雨图》。
2. 青铜礼器
【答案】西周奴隶主,制定出整套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由于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藏礼于器”。这类器物叫作“青铜礼器”,简称“礼器”,或称“彝器”。先秦时期,青铜礼器占据突出的地位,成为王权和等级的一种特定标志和具体象征,其社会功能主要通过在祭祀和各种礼仪中的使用来体现,主要包括鼎、鬲、觚、爵、斝、簋等容器。
3. 太平天国壁画
【答案】太平天国时壁画盛行。壁圈多承载宣传教化、粉饰太平和为太平天国歌功颂德的政教功能。据记载,太平军每攻下一城一县,都在墙、门、梁、枯上作画。多为反映当时军事斗争的题材。此外,还有很多富有装饰意味、喜庆吉祥的花鸟和山水等。
4. 董其昌
【答案】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明代书画家。书法出入晋唐,兼有“颜骨赵姿”之美。书法入画,简化形象。擅画山水,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 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 青绿设色古朴典雅。发展了墨法,推出母题作画而含义在外的表现手法。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
5. 三大石窟
【答案】三大石窟是指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11个朝代不断修造。洞窟内保存大量精美的壁画、雕塑,是我国最重要的一处石窟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创建于文成帝和平元年,由沙门统昙耀主持开凿5所,称为“昙耀五窟”。“昙耀五窟”主体造像高大,体现君权、神权的统一,受凉州造像的影响,
并反映中业造像的特色。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书法史上著名的“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出自古阳洞。
6. 齐白石
【答案】齐白石,原名齐纯芝,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书工篆隶,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主张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代表画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
7. 长信宫灯
【答案】长信宫灯以汉代宫女形象为基本造型,灯身通体鎏金,有铭文“长信”二字。宫女作跪坐状,以左手持握灯座底部的座柄,右臂高举,袖口向下宽展如同倒置的喇叭,与体腔为空心相连,燃灯时起到烟道和消烟的功能。灯盘呈“豆”形,可以调节照度和照射力一向。长信宫灯的设计,将功能性、科学性与灯的造型设计完美地统一起来。
8. 山水画南北宗
【答案】山水画南北宗是由明代画家董其昌所创的中国书画史上一种理论学说,出自董其昌的画论《画禅室随笔》。董其昌推出了以纯化文人画为宗旨“南北宋论”,建筑了以南宗文人山水画为绘画高境界的理想模式,也即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这一学说是明清时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之一,深刻地影响了画家的创作活动及其对绘画本身的理解和对中国山水画史的把握。
9. 比德说
【答案】比德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即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些品德美。
10.景泰蓝
【答案】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以紫铜作坯,制成各种造型,再用金线或铜丝掐成各种花,中充珐琅釉,经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的独特工艺品。这项工艺于明代景泰年间最盛,而且多用蓝色,故名“景泰蓝”。其特点在于形、饰、色的结合,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被称为国宝“京”粹。
二、论述题
11.综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的发展状况。
【答案】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
治最为混乱、社会最不稳定的历史时期之一,但在思想上,却是最为自由、最为解放、最为开放的时期。美术作为文学艺术形式的一种得到了空前发展,其主要表现为:
(1)出现有文字记载的专业画家和雕塑家,有画家所属的独立成幅的绘画作品问世
如东吴曹不兴是有记载的第一位画家,继他之后的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雕塑家戴遴等都有值得记载的突出贡献。
被称作是“六朝三杰”的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在人物画的发展史上有突出地位和重大影响。尤其是顾恺之,他的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一方面承担着“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作用,一方面又作为使人可以得到美感享受的艺术品,画中人物皆以线造型,线条流畅而富节奏感,人物形象优美,体现了用线“紧劲联绵,循环超忽”,如“春蚕吐丝”的美感特征。另外,陆探微的“秀骨清像”则反映出这一时期人物品藻的标准。
(2)绘画题材的多样化
人物、山水、花鸟画逐渐成为独立表现的绘画题材,并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①人物画在继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注重传神,以线为造型基础的方法不仅在艺术实践上贯穿始终,而且进一步提高到理论上予以充分的肯定。
②山水画作为一个独命的画种登上画坛,并且出现了有记载的山水画家。如宗炳、王微,以. 及影响较大的山水画理论,但没有山水画作品存留。
③虽然没有作品来证实魏晋南北朝时期花鸟画的独立,但从文献著录中可以了解到有单纯描绘的花鸟画作品及专工的画家存在,这说明花鸟画在当时还只处于孕育阶段。
(3)有较为成熟的绘画理论专著出现
①对绘画理论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首推顾恺之,顾恺之在其理论著作《论画》中明确提出了对绘画的要求,即在重视绘画技巧的同时,强调以形写神。
②出现了许多山水画理论作品,如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画山水序》为第一篇山水画理论著作,提出“求真悟道”为山水画创作之目的,创作者要“写山水之神”。
③在《画山水序》中,宗炳阐述了山水画“畅神”的功能,一变儒家以成教化、存鉴戒为功能的比德传统,重新确立了山水画的审美体验功能。
(4)佛教美术出现极端繁荣景象
佛教的发展和魏晋玄学的兴起,对这个时代的美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随着佛教的兴盛,佛教造像和绘画迅速发展,出现了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石窟,艺术气势宏大,同时寺庙建筑、壁画彩塑、石雕像等亦得到发展。这一时期的佛教美术,呈现出早期特征:
①以人物塑造为例,受时代审美思潮影响,人物形象大多具有“秀骨清像”之美,同时人物的服装、相貌等方面,又具有西域特征;
②画面构图方面,如《鹿王本书图》,仍属早期的连环画式构图,自由而随意,尚未形成固定格式。
(5)民间美术活动兴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