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托尔曼认知—目的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它对实际教学工作有何启示?
【答案】(1)托尔曼认知—目的说的主要内容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是建立在他及其同事进行的大量白鼠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其主要内容是:
①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待的获得。托尔曼认为,有机体的一切行为都是指向一定目的的,即总是设法获得某些事物和避免某些事物。期待是托尔曼学习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指个体根据己有经验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内部准备状态,是一种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关于目标的认知观念。托尔曼认为,学习就是对行为的目标、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获得目标的结果的期待,完全是认知性的。
②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托尔曼认为,有机体在到达目的的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环境条件。个体只有认知这些环境条件,才能克服困难,到达目的。这种对环境条件的认知是到达目的的手段和途径。行为不是对一种刺激的反应,而是对某种刺激模式的认知。有机体学习的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反应,而是学习到达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2)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①托尔曼的期待和认知地图是学习理论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个体只有在对未来的学习目标产生期待时,才有可能发生实际的学习行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和具体要求,使其对未来的学习结果产生一种积极的期待,而不是“单刀直入主题”。
②认知地图即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结构,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教育的关键和核心。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加强对学生良好的认知地图的构建。
2.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答案】(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问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3. 教学媒体有哪些不同的类型? 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案】(1)教学媒体也简称媒体,指教学过程中用以运载信息、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和工具,如课本、挂图、录音、录像带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媒体把教学内容的信息传输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媒体接受教学内容的信息。教学媒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①《美国大百科全书》中将教学媒体分为:印刷材料; 图示媒介; 照片媒介; 电子媒介。
②乔拉奇(V.S.Gerlach )等在《教学与媒介》一书中将教学媒体分为五类:实物和人; 投影视觉材料; 听觉材料; 印刷材料; 演示材料。
③我国邵瑞珍教授(1988, 1997)则依据教学媒体作用的感觉通道,把教学媒体分为四类:非投影视觉辅助; 投影视觉辅助; 听觉辅助; (4)视听辅助。
④冯忠良,1992, 1998)认为,依据教学媒体所负载的信息特征,把所有教学媒体分为两类五种:非言语系统媒体,其中包括:实物系统媒体,指实际事物现象,各种动植物与矿物标本,仪器,器材以及各种演示实验中观察到的事物现象等; 模象系统媒体,指真实事物现象的模拟制品,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影片、幻片等; 动作及表情系统媒体,指用以传递动作与情感经验的各种示范动作与表情动作。言语系统媒体,其中包括:口头言语系统媒体,指以口语作为经验的媒体; 书面言语系统媒体,指以文字符号作为经验的传递媒体。依据巴甫洛夫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2)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
①教学任务方面的因素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媒体来传递经验,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因为有些媒体可能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有些媒体可能更适合用来演示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其次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即所要传递的经验本身的性质。最后,教学方式不同,可供选用的媒体也往往不同,如采用直接交往方式来传递经验时,可用口语系统的媒体,采用间接交往方式来传递经验时,一般用书面言语系统。
②学习者方面的因素
教学媒体对经验的传递作用,取决于经验接受者的信号接收及加工能力。如感知、接受能力、知识状况、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先前的经验、兴趣爱好及年龄等。学生年龄不同,经验发展水平不同,其内在的编码系统也不同,对教学媒体的接受能力不同,采用的教学媒体也应有差别。
③教学管理方面的因素
教学的地点和空间,是否分组或分组的大小,对学生的反应要求,获取和控制教学媒体资源的程度等。
④技术方面的因素
硬件的费用,软件开发费用,媒体维修的费用,教辅人员的培训费用等。此外,还要考虑媒体的质量,操作媒体的难易程度,媒体对环境的要求,媒体使用的灵活性和耐久性等。
4. 什么是记忆? 记忆有哪些类型?
【答案】(1)记忆的概念
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保留在人的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恢复。记忆包括“记”与“忆”两个方面。“记”体现在识记和保持上; “忆”体现在再认和回忆上。
(2)记忆的类型
(1)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①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保存着事物的感性特征,具有显著的直观性。形象记忆与人的形象思维密切联系,并随着形象思维的发展而发展。
②情景记忆是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空关系中的某个事件的记忆。由于情景记忆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储存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情景记忆不够稳定,也不够确切。
③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又称为语词逻辑记忆或逻辑记忆。它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如字词、符号、概念、公式、规则、思想观点等。语义记忆为人类所特有的,语义记忆与人的抽象思维密切联系,并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而发展。学生在教学领域中所要运用的记忆主要是语义记忆。
④情绪记忆: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往往是一次形成经久不忘的。它常常成为人们当前活动的动力,推动人们从事某些活动或者某些行为,而回避某些对他们有害的事情。
⑤运动记忆:也称为动作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忆与其他类型的记忆相比,识记比较困难,但是一经记住,则比较容易保持、恢复而不易遗忘。人的生活、学习和劳动都离不开动作记忆,各种生活技能的形成和发展都要依靠动作记忆。
(2)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①瞬时记忆:又称为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瞬时记忆的储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信息贮存的方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完全保持输入刺激的原样,而且有一个相当大的容量。如果这些感觉信息受到特别注意,就会进人短时记忆; 而那些没有受到注意的信息,则会很快变弱消失。但是,如果刺激极为强烈深刻,也可能一次性印人长时记忆系统。
②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它一般包括两个成分:直接记忆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 工作记忆指长时记忆中存贮的、正在使用的信息,是将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解决面临问题的过程。
③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其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的内容进行深度加工的结果,但也有由十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信息贮存的方式是有组织的知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