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437社会工作实务[专业硕士]之社会研究方法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内容分析
【答案】内容分析是20世纪才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文献研究方法,是指对各种信息传播形式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与分析的一种研究技术。研究者所分析的只是这些外在的、表面的内容,而不是内容的深层解释。“进行客观的、系统的”描述,意味着内容分析是一种规范的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根据预先决定的计划,采取一定的规则,按照一定的步骤来进行。而“定量的”描述则说明内容分析方法的基本性质。它意味着,在内容分析中,其基本目标通常是决定内容中某一项目的频数,或者决定某一类别在整个内容中所占的比例等等。
2. 指数
【答案】指数是指由多个不同的回答所构成的一个简单累加的分数。它是由一组有关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构成,回答者分别对这些陈述发表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见,然后按某种标准将回答者在全部陈述上的得分加起来,就得到了该回答者对这一事物态度的量化结果。在指数中,每一个具体的陈述(也称做一个项目)在对概念的测量中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占有同等的比重,彼此间也不存在特定的顺序结构。
3. 实验刺激
【答案】实验刺激是实验中研究者对实验组实施前后测之间通过操纵引入的变量,又称自变量。实验中的自变量通常都是二分变量,即它通常只有两个取值:有和无,即给予实验刺激或不给予实验刺激。
4. 结构访问法
【答案】结构访问法是指调查者依据结构式的调查问卷,向被调查者逐一地提出问题,并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在问卷上选择合适的答案的方法。
结构访问法可分为当面访问法和电话访问法两种方式。
5. 控制组
【答案】控制组又称对照组,它是各方面与实验组都相同,但在实验过程中并不给予其实验
刺激的一组对象。控制组的作用是向我们显示,如果不接受实验刺激那样的处理,那么实验组将会发生什么。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仅观察接受实验刺激的实验组,同时他们也观察没有接受实验刺激的控制组。并通过比较对这两组对象的观察结果,来分析和说明实验刺激的作用和影响。
二、思考与实践
6. 分析上述社会研究课题的来源,并评价它们的课题明确化工作。
【答案】社会研究的问题的主要来源有:①现实社会生活; ②个人特定经历; ③各种文献资料。在实际选择一项研究问题时,要使一种最初的、粗略的、一般性问题,转变成为焦点集中的、切实可行的研究问题,就必须进行研究问题明确化的工作。
(1)研究问题明确化的含义
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是指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2)研究问题明确化的方法
①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
对于初学者来说,要使所研究的问题明确化,可以采取先将宽泛的问题转化为狭窄的问题、将一般性问题转化为特定的问题的做法,通过不断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来达到这一目标。
②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对问题进行陈述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a. 问题陈述必须清楚明白,同时,在对研究问题进行界定、陈述和明确化的过程中,最好能运用变量的语言,且采用提问的形式。一个常用且有效的提问形式是:“现象(或变量)A 与现象(或变量)B 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
b. 除了单纯的描述研究外,问题的陈述必须至少包括两个变量。
c. 问题陈述必须是可检验的。可检验的含义是指所研究的问题必须能够产生不止一种回答。(具体例子略)
7. 什么是研究课题的明确化? 为什么要对研究课题进行明确化的工作?
【答案】(1)研究课题的明确化的含义
研究课题的明确化是指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研究课题的明确化的方法有:
①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
②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2)对研究课题进行明确化的意义
对研究课题进行明确化是选择研究问题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研究问题的明确化,可以把兴趣和关注点集中到研究领域中的某一具体方面中的具体问题,并将其潜在的、含糊的维度减少到所能处理的水平上。只有经过研究问题的明确化工作,研究者才能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真正想研究的是什么。
8. 试写出下列各种变量间相关系数的类型:定类变量与定类变量:定序变量与定序变量定类变量与定距变量; 定距变量与定距变量。
【答案】定类变量与定类变量间相关系数是人系数;
定序变量与定序变量间相关系数是Gamma 系数;
定类变量与定距变量间相关系数是相关比率或eta 系数;
定距变量与定距变量间相关系数是皮尔逊相关系数。
9. 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社会研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答案】社会研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包括五个方面:
(1)人的特殊性
①人是一种有思想、有感情、有动机、对社会研究的活动有反应的研究对象。他们有自我意识,也有主观意志。因此,他们可能会不与研究者合作,他们也可以为了个人的利益或其他原因而采取出人意料的行为。也正因为人的这种特殊性,使得社会研究中对各种社会现象、各种社会行为的解释和预测,就常常达不到自然科学中所能达到的那样高的准确程度。
②管理学中的“霍桑效应”就是人的这种主观意识的最好说明。
(2)研究的干扰性
①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研究,这种行为本身就有可能改变它所研究的行为。无论是采取观察的方法,还是采取调查的方法、实验的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种干扰和影响。
②假设我们希望研究城市居民闲暇时间在家庭中的生活内容及其方式。当我们采用观察的方法进行这项研究时(即当我们的观察员进入到所观察的居民家庭时),这些普通居民家庭的实际的闲暇生活方式肯定会被观察者的出现和参与所干扰。观察员所“看到”的,实际上是受到观察者出现的影响后的状况。如果当时没有观察者的出现,实际状况可能会是另一种样子。
(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①研究对象的复杂化,使得研究所涉及的相关因素更多。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不同行为既会受到个人特定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还会受到他所生存的社会环境、他所具有的社会关系以及他所形成的社会互动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社会研究者通常比自然科学研究者要面临更多、更复杂的变量,他们往往也更难分清现象的原因和结果。
②例如集群行为的出现,既可能与当时人们的个人生理、心理因素有关,还可能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场所、个人的社会关系情况等有关,因此导致集群行为出现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
①社会研究除了会受到与自然科学研究相同的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外,有时还会受到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