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882管理学基础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请简述扁平化组织与锥形组织的特点,并比较分析两种不同组织结构下,人力资源管理设计可能存在的差异。

【答案】(1)扁平式结构和锥型结构是由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反比关系决定的。

①扁平结构是指组织规模己定、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

其优点是:a. 由十层次少,信息的传递速度快,从而可以使高层尽快地发现信息所反映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b. 由于信息传递所需的层次少,传递过程中失真的可能性也较小。c. 较大的管理幅度,使主管人员对下属不可能控制得过多过死。从而有利于下属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发挥。

其局限性:a. 管理幅度大,主管不能对每位下属进行充分、有效的指导和监督。b. 每个主管从较多的下属那儿取得信息,其中最重要、最有价值者可能被淹没在众多的信息中,从而可能影响信息的及时利用等。

②锥型结构是管理幅度较小,从而管理层次较多的高、尖、细的金字塔形态。其优点:a. 管理幅度小,可以使每位主管有仔细地研究从每个下属那儿得到的有限信息。b. 管理者能够有时间对每个下属进行详尽的指导。

其局限性:a. 管理层次过多,影响信息从基层传递到高层的速度。b. 信息传递的层次太多,每次传递都被各层主管加进了许多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可能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c. 过多的管理层次可能使各层主管感觉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相对渺小,而影响积极性的发挥。d. 过多的管理层次也往往容易使计划的控制工作复杂化。

(2)根据扁平式结构和锥型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

①管理层次。扁平结构的管理层次少,锥形结构的管理层次较多。

②管理幅度。扁平结构管理幅度大,每位主管直接管理的下属较多; 锥形结构管理幅度小,每位主管直接管理的下属较少。

③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失真的可能性。扁平式结构信息的传递速度快,传递过程中失真的可能性也较小。锥形结构信息传递的速度快,传递过程中失真的可能性比较大。

④对积极性的影响。扁平结构,有利于下属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发挥; 锥形结构,管理层次过多可能使各层主管感觉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相对渺小,而影响积极性的发挥。

⑤对下属的指导的影响。扁平结构管理幅度大,主管不能对每位下属进行充分、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锥形结构,管理幅度小,管理者能够有时间对每个下属进行详尽的指导。

(3)企业的人力资源的设计要遵守“因岗设人”的原则,其人力资源设计要与组织结构相匹配,具有不同结构的组织其人力资源设计往往具有巨大的差异。扁平式结构和锥型结构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组织结构,其人力资源设计具有明显差距:

①扁平式结构下,人力资源设计强调对员工的授权,并把被授权的员工组成工作小组; 组织鼓励员工扩大自己的工作内容,提高员工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培训系统和报酬系统都支持水平的晋升。

②锥形结构下,组织人力资源设计倾向于集权强调的是命令与控制,重视清晰地描述员工的任务,因此组织对员工的期望是明确的; 员工的晋升路线也是垂直晋升,晋升意味着责任的增大、地位的提高与更高的报酬; 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全部信息都集中在组织的最高管理层。

2. 解释功利主义、权利至上、公平公正、社会契约和推己及人五种道德观的具体内涵,以及它们可能产生的社会结果。

【答案】五种道德观的具体内涵,以及它们可能产生的社会结果主要表现为:

(1)功利主义道德观

①内涵。功利主义道德观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这是一种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

②社会结果。一力面,功利主义对效率和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并符合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另一力一面,它没有考虑手段,如果采取了不公平、不道德甚至损害了他人或社会利益的手段,则会产生不道德的行为; 同时,功利主义只是规定了对大多数人有利,而没有规定所得利益如何在相关人员中分配,所以很可能产生利益分配不公,一小部分人利用手中的职权或资本,获取了绝大部分的利益,而大部分人只得到了一小部分的利益,形成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

(2)权利至上道德观

①内涵。权利至上道德观认为,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如生存权、言论自由权、受教育权、医疗保障权、工作权等)的前提下做出。

②社会结果。其积极的一面是它保护了个人权利; 消极的一面(主要是针对组织而言的)是,在强调个人权利时,可能会影响组织的整体利益,并演变为各人自私自利,任性放纵的无组织状态。

(3)公平公正道德观

公平公正主要是指支付薪酬的依据应当只是员工的技能、经验、绩效或职责等因素,而不是其他各种似是而非的因素。这种道德观在理论上是完全正确的,但在实践中情况却十分复杂。

(4)社会契约道德观

社会契约道德观认为,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这种道德观实质上是功利主义道德观的变种。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契约具有很强的情境特征,在很多场合是相关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与合理性无关。

(5)推己及人道德观

推己及人道德观是中国儒家道德观的高度概括,在现实中,能体现其思想的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等,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推己及人的道德观却经常被讥讽为“书生气”,或“竞争不力”。

实践中,无论组织或个人往往是根据具体事情和具体情况综合运用的,不可能“从一而终”。客观上看,由于影响道德的因素十分复杂,组织要实行合乎道德的管理(即道德管理)并不容易。

3. 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案】网络计划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包括各种以网络为基础制定计划的方法,如关键路径法、计划评审技术、组合网络法等。其原理是把一项工作或项目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网络图对整个工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工作。

4. 有人说,“持续性规划有助于组织提高效率。但是,它们可能会抑制创新和组织学习。”试问,组织应当如何在效率和创造性之间进行平衡? 组织又如何平衡计划和变革之间的关系?

【答案】组织要想在效率和创造、计划和变革之间取得平衡,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变革观念,正确处理好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培育适应变革和创新的组织文化。

(1)树立正确的变革观念。现代组织处在一个日益由信息、思想和知识主导的动态环境中,组织环境发生变化,组织原有的的岗位、机构(岗位的组合)以及结构(机构间的权力配置)可能会影响组织的效率,己经不能适应组织的发展要求,这就需要组织进行创造变革,改变不适宜组织发展的因素,开发出新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即当组织环境发生变化,组织效率降低,就需要组织创造和变革。组织必须要认识到组织面临的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其变革也是持续的、不可预见的。管理者必须面对不断出现的、近乎无序的变革。树立动态的变革观念。

(2)正确处理好创新与维持的关系。

①维持是保证系统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手段,根据物理学的嫡增原理,原来基于合理分工,职责明确而严密衔接起来的有序的系统结构,会随着系统在运转过程中各部分之间的摩擦而逐渐地从有序走向无序,最终导致有序平衡结构的解体。维持职能便是要严格地按预定的规划来监视和修正系统的运行,来保持系统的有序性。

②组织系统处在一直变化的动态环境中,系统若不及时根据内外变化的要求,适时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则可能被变化的环境所淘汰。这种为适应系统内外变化而进行的局部和全局的调整,便是管理的创新职能。

③维持与创新对系统的生存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

a. 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

b. 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则是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

c. 任何管理工作,都应围绕着系统运转的维持和创新而展开。

只有创新没有维持,系统会呈现无时无刻无所不变的无序的混乱状态,而只有维持没有创新,系统就会缺乏活力,犹如一潭死水,适应不了任何外界变化,最终会被环境淘汰。卓越的管理是实现维持与创新最优组合的管理。

(3)培育适应变革和创新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