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884普通心理学、心理学流派与社会心理学之普通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能力和智力
【答案】能力是指顺利实现某种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或人格特质。其基础是知识和技能。其形成和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同时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能力的产生发展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分不开。智力是心理学基本概念。韦克斯勒认为,智力是指使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中国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是个体顺利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是一种综合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学习、处理抽象概念、应对新情境和解决问题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2. 元认知知识
【答案】元认知知识是元认知的组成成分,指主体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即对影响认知活动的因素、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作用的结果等方而的认识。一般储存在个体的长时记忆中,具有比较稳定的特点,以意识化或非意识化的方式对认知活动施以影响。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关于认知主体的知识,即主体关于自己和他人作为认知加工者的所有知识; ②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 即主体关于认知活动的任务要求等方面的知识; ③关于认知策略的知识,即主体对于完成某项认知任务需要的认知方法的各方面的知识。
3. 自我效能感
【答案】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胜任该任务的预期。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他进一步把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效能预期是指自己是否具有引发某一结果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本质上就是效能预期,表现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
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而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影响活动的情绪。
4. 合取概念
【答案】合取概念是指通过相加两个或两个以上维度值来定义的概念。如“红旗”这个概念就是由“红色”和“旗帜”两个维度相加而得。这类概念的属性之间,起作用的规则是“和”,即相加的规则。
二、简答题
5. 为什么人能够抗拒干扰集中注意做一件事情,而有时候还能同时做几件事情。人与人的注意差异有哪些?
【答案】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性。同时人与人在注意能力方而又有许多差异,心理学上称之为注意品质,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又叫做注意的范围,是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的广度因素主要有:①对象的特点; ②知觉者的知识经验; ③知觉者的活动任务。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注意对象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它可以用一定时间内工作效率的变化来表示。注意的起伏现象使在相对稳定的注意中也是存在的。稳定性的相反特征是分散和分心。
注意的稳定性也受许多条件的影响,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刺激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确定性、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对活动结果的了解、个体本身的身体状态与情绪态度等。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注意分配是实际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对注意进行分配是有条件的。它要求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起码在几种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不熟悉的。此外,注意分配与刺激的性质也有关。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当环境或任务发生变化时,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上。 注意转移的质量与速度依赖于前后活动的性质和人对前后活动的态度。如果人们觉得后面的活动有趣,便很容易转移,反之则困难。
根据以上那个解释可知,题目中“人能够抗拒干扰集中注意做一件事情”可以由注意的稳定性来解释; “有时候还能同时做几件事情”可以由注意的分配来解释。
6. 简述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
【答案】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形成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交往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儿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儿童社会化的动因之一,早期的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以后社会适应困难。同伴关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同伴提供了儿童学习的榜样,通过互相学习,儿童认知能力和技能都得到最快的发展。
(2)提供了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有利于儿童的观点采择,共情等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3)通过同伴交往,儿童对归属感,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同伴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
来源。
(4)同伴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同伴既可以给儿童提供关于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
总之,同伴关系对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同伴关系可能导致儿童孤僻,缺乏基本的交流技巧,认知能力发展受阻等,对儿童的身心造成长远的影响。
三、论述题
7. 什么是挫折,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战胜挫折有哪些策略与方法。
【答案】(1)挫折
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挫折包含三层涵义。一是挫折情境,即干扰或阻碍意志行为的情境; 二是挫折认知,即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这是产生挫折和如何对待挫折的关键; 三是挫折行为,即伴随着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焦虑和攻击等。
(2)战胜挫折的策略如下:
①正确对待挫折。首先要认识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挫折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应该认识到挫折具有两重性,挫折和磨难并不都是坏事,它促使人为了改变境况而奋斗,能磨练性格和意志,增强创造能力和智慧,使人对生活、对人生认识得更加深刻、更加成熟。同时,遭受挫折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也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挫折。
②改善挫折情境。挫折情境是产生挫折和挫折感的重要原因,如果挫折情境得到改善和消失,挫折感也就会随着消失。对挫折情境的改善,首先应预防挫折的发生,即对一件事情的成功或失败做出正确的估价。挫折发生之后,认真分析引起挫折的原因,设法改变、消除或降低其作用的程度。改变情境的另一种办法是暂时离开挫折情境,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或改变环境气氛,给受挫折者以同情、支持和温暖。
③总结经验教训。善于总结失败和挫折中的教训,是增强挫折承受力的重要方面。一方面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以积极态度冷静地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及时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发现自己的弱点,力争改进。另一方面,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振作精神,鼓起战胜挫折的勇气,树立信心,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④调节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指个体在从事活动前,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成就的标准。它是人们进行成就活动的动力,而能否成功则决定于抱负水平的高低是否适合个体的能力或条件。抱负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过低的抱负水平下,即使成功了,人们也不能产生成就感; 抱负水平过高,在达不到预定的目标时,就容易产生挫折感。
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增强挫折的承受力是有积极作用的。当一个人遭受挫折后,如果有几个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向他们倾诉自己的心里话,便能使自己从挫折中解脱出来,内心的紧张也会逐渐减弱。同时,还可以从朋友那里得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