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原工学院思政部中国哲学史(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图腾崇拜

【答案】“图腾崇拜”是指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关系的崇拜行为,主要标识于旗帜,族徽,柱子,衣饰,身体等地方。对于图腾崇拜的研究是对原始社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图腾崇拜现象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人文意义。

2. 元气

【答案】元气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范畴。

①是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或为混沌未分的实体。《鹃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东汉王充《论衡·谈天》:“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②是指人世间吉祥之气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王正则元气和顺”

③是指人身之中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气《春秋繁露·天地之行》:“元气之流皮毛腠理也”

3.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答案】“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出自陆九渊的《与李宰书》,是陆九渊的重要哲学命题。“理”是指超乎自然和社会之上,而又为自然和社会必须遵循的抽象原则; “心”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认识能力。陆九渊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和人心之“理”是完全相同的。这一命题虽然没有否认“心”外还有“理”也没有直接肯定“心”是世界的本源,但它认为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表现。它以主观的思维代替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把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歪曲为完全同一的关系,抹煞了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别,最后用主观吞并了客观。

4. 静中养出端倪

【答案】“静中养出端倪”是明代思想家陈献章在静坐的时候得到的一种体验,指在静坐中显露出自己的心体,即“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因体验到了心之本体故称“静中养出端倪”。“端倪”一方面具有某种神秘的意味,另一方面是指“善端”即孟子所说的四端。静坐本质上是一种求之于内心的力法,对陈献章思想的形成有决定意义,开创了明代心学的先河。

5. 元、会、运、世

【答案】“元会运世”是邵雍为解释宇宙的演化和历史变迁,照此十二、三十循环交替的规律,提出的“大年”的观念。其中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为一运,三十运为一会,十二会为一元。邵雍还用十二地支来配有十二之数,用天干重复三次来对应三十这个数。一元就是代表宇宙自然的一次生灭。这种循环按照十二、三十的规律可以向辰以下和元以上无限延伸,可以有“元之世”、

“元之运”、“元之会”、“元之元”乃至无穷。虽然邵雍的这些数字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他试图为宇宙和历史的演化提供一种哲学的解释,尤其是把历史看成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这是包含一定的辩证因素在内的。

6. 无欲

【答案】“无欲”是周敦颐十分强调的一种思想,他认为要想成为圣人,就要使精神专一不杂,而要做到这种状态,就要排除各种欲念,这样才能在静时保持心灵的虚静,行动也才能公正周遍而没有偏私。但是,他所提倡的“无欲”是指排除各种干扰心灵的欲念,使得心灵达到虚静的意识状态,而不是要禁绝一切感性欲望。这样,无欲就和其功夫论“主静”沟通了起来,所以《太极图说》在解释“主静”的时候说:“无欲故静。”周敦颐延续孟子的“寡欲”思想,认为减少欲望甚至达到没有的程度,心灵就能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成为圣贤。

7. 无名

【答案】“无名”语出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古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倘若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需要凭借什么呢? 所以说:修养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无己即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的自己。因而,“无名”是要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而成其大我。

8. 太虚即气

【答案】“太虚即气”是北宋哲学家张载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命题。张载认为世界统一于气,气聚则形成万物,气散则形成“太虚”万物与“太虚”是气不同的存在形式。太虚就其普遍性而言是“至实”就其本然的存在状态而言则是“太虚”。气是“至虚”与“至实”的统一,虚实统一的特性使“气”可以转化成各种事物,成为世界的本原。

二、简答题

9. 何谓“静因之道”?

【答案】(1)出处

一般认为,战国时齐翟下学士最早提出了“静因之道”“静因之道”最早见于《管子·心术上》:“有道之君子,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2)含义

①“静”是指一种主观精神状态。

a. 要做到“无知”也就是对人或物不抱有任何成见;

b. 要做到“去欲”意即抛弃主观的喜好与厌恶;

c. 要求做到不急不躁,安静自得,不能先于物而动。

②“因”是指去掉主观成见,遵循事物的真实面目去认识事物。

③《管子》主张,主体在认识过程中要抛弃主观的好恶,依据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事物,认识一定要能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他称这种认识方法为“静因之道”。

(3)作用

“静因之道”既是翟下学士所提倡的一种认识理论与方法,又是一种统治术。它建议君主恬愉无为,静观群臣的变化与动作,以驾驭政局。君主不可轻易发表见解,也不要显示自己的爱好、能力与欲求,把事情交给臣下,随后依据臣下的办事能力给予赏罚以及确定名分,从而实现以静制动的目的。君主“不言”、“无为”而因臣下之力使之自为,这就是“静因之道”。

10.简论韩非子的社会历史观。

【答案】(1)韩非把古代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上古、中古、近古

他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五蠹》)

(2)“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且持续发展的,他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社会历史观,反对复古守旧。

①由于时代的变化,不同的时代所要解决的问题会有所不同,这就是“世异则事异”。

②由于面临不同的问题,因此要采取的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事异则备变”。

假如“有构木钻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鲸、禹笑矣。有决读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由此历史进化思想出发,韩非主张“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蠹》。意思是不期待因循古代,不认为有一种永远可行的法则,而主张依据当下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3)争于气力

韩非的社会历史观,是为论证他的变法理论作服务的。他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五蠹》)他提出“争于气力”是他那个时代的中心话题,因而他所倡导的法治自然是将“争于气力”的法则纳入其规范范围之内。

11.方以智的“质测”和“通几”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1)二者含义

①质测

“质测”是研究各种具体事物的规律的,即自然科学。质,就是物质,测,即实测。方以智说:“物有其故,实考究之,大而元会,小而草木虫蠕,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是曰质测。”即对宇宙中的大小事物进行分类,并考察其性质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