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心理学2004答案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 摘要
参考答案
南开大学200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心理学
基础专业:应用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
1.韦伯定律(差别感觉阈限):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触觉的差别阈限。经过研究发现,为了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可用以下公式来表示:K =∆I /I 其中I 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其中K 为一个常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对不同感觉来说,K的数值是不相同的,即韦伯分数不同。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程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韦伯分数适合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2.适宜刺激:指对特定感觉器官的特定性质的刺激。不同感受器对不同的特定形式的刺激最为敏感,感受阈值最低。各种感受器的一个共同功能特点,是它们各有自己最敏感、最容易接受的刺激形式;比如: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370~740nm的电磁波,耳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Hz的疏密波。正因为如此,机体内、外环境中所发生的各种形式的变化,总是先作用于和它们相对应的那种感受器。这一现象的存在,是因为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各种特殊结构和功能的感受器以及相应的附属结构的结果,便得它们有可能对内、外环境中某些有意义的变化进入灵敏的感受和精确的分析。
3.感觉的适应: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既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如暗适应),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下降(如明适应)。绝大部分感觉都有适应现象,各种感觉的适应又有其特点。与视觉适应相比听觉适应很不明显,触压觉却很明显,而痛觉则难以适应。适应能力是有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对人感知外界事物、调节自己的行动有重要意义。
4.迁移:指已经掌握的技能可能对掌握新的技能起促进作用,也可能妨碍学习新的技能的现象。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积极影响叫正迁移。例如,会开摩托的人,容易学会驾驶汽车;擅长绘画的人,也容易学会书法等。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消极影响叫负迁移。当两种技能在结构上很相似,但其中某些成分要求相反的动作方式时,负迁移很容易发生。比如:会骑自行车的人在刚学骑三轮车时会发生不适应。共同的刺激情境和不同的反应要求,便产生了明显的负迁移。在实际的技能训练中,正迁移与负迁移常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
5.遗忘曲线:艾宾浩斯通过对记忆的长期研究,描绘出了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例如:在学习20分钟以后遗忘就达到41.8%,而在31天后遗忘仅达到78.9%。
6.分化抑制:指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类似的刺激物不给强化,使类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现象。在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对条件刺激的反应往往带有泛化的性质,即条件反射不仅能为条件刺激所引起,而且也能为一些与这个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所引起。但是连续呈现刺激,泛化现象就会逐渐消失,形成分化抑制。分化抑制具有重大的生物学意义,它使有机体对外界环境进行精确的分析,做出完善的反应,在学习中。对外语发音的细微区别,书写上错误的纠正,历史相似事件的区分等均通过分化抑制来实现。
7.侵犯:即侵犯行为。它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法律上,一切可能造成身体、精神伤害,并不为社会许可的行为都属于侵犯。但实际生活中,许多语言的侮辱、中伤、欺骗都没有造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