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715艺术基础理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移情

【答案】移情是指在审美或欣赏时,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身上,且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移情的概念由德国美学家菲舍尔提出,立普斯则是“移情说”最重要的代表,该学说认为人在审美过程中,把物化成人,以人度物,设身处在物的地位,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了感觉、思想、意志,从而使人与物发生同情与共鸣,达到物我交融、物我同一的境地,产生美感。“移情说”对西方现代派艺术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

2. 艺术创作活动

【答案】艺术创作活动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已掌握的艺术创作本领,以生活中得来的素材为材料,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意象,并能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技巧,把它物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形象。简言之,即艺术作品的全部创作活动过程,一般可分为生活体验、艺术构思、意象物化三个重要阶段。

3. 互动性

【答案】互动性是指社会交往活动,主要是人的心理交感和行为交往过程。德国社会学家G. 齐美尔在其于1908年所著的《社会学》一书中最早使用“社会互动”一词。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米德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人类心智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组织与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互动的主要过程,也是社会互动产生的主要条件。互动的类型主要有:①语言的互动与非语言的互动; ②正式的、有组织的互动与非正式的、无组织的互动:③传统的、习惯方式的互动与现代的、创新方式的互动等。

4. 无意识

【答案】无意识也称“潜意识”或“下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是指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即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艺术创作是人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创造性活动,艺术家在无意识或下意识的状态下,突破了常规思维的局限和束缚,在无意识向显意识的转化过程中,以异于平时的方式冲破了原来的框架,使得创造性的飞跃、顿悟或灵感不期而至。

5. 悲剧

【答案】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的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的冲突,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在激烈的实践斗争中显示出先进人物巨大的精

神力量和伟大人格。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

6. 典型人物

【答案】典型人物,又称“典型”、“典型性格”、“典型形象”,是指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同时又能反映出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揭示出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方面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表现为非常复杂的状况,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受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制约; 另一方面又受到作家创作意图的影响。只有直接体现时代的特色和要求,又引起作者特别注意,井被用以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的性格成分,才能成为典型性格中反映某些社会本质的东西。因此,典型人物的共性一般都带有阶级性,而且带有某一时代、民族、地域、阶层的人物所共有的属性。

7. 格调

【答案】格调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集中体现。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格调高雅的作品一般说具有健康的内容、深刻的思想,赋予生活以新的意义,还体现出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和严肃认真对待社会、人生与自我的态度。独特的艺术风貌只有与崇高的格调统一起来,才能产生优秀的艺术作品。格调高低与艺术作品的种类无关。格调高低不仅在于表现什么,也在于怎样表现。

8. 优美

【答案】优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在和谐统一中显现出来的自由,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主体与客体处在一种和谐状态。形态上表现为光滑、柔和、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从美感上看,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9. 谢赫“六法论”

【答案】谢赫“六法论”是我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绘画实录的系统总结。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所举“六法”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六法”的具休内涵分别是:①“气韵生动”所表现的人类艺术家的艺术境界为最高,“气”是艺术家对自然中的生命力的感悟和灵现; ②“骨法用笔”,是指艺术家要具备图画中线条造型之绘画艺术的深厚功力; ③“应物象形”,是指艺术家“应物”创作时,把追求多元发散思维的抽象表现或抽象描绘视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阶艺术之表现形式; ④“随类赋彩”,是指为了表现或发挥艺术家的不同“具象”、“形象”、“意象”和“抽象”等艺术思维与创作构思; ⑤“经营位置”,是指艺术家创作图画时所要进行的局部和整体的创作构思,及其所要达到或表现目的的全部核心之艺术品“创作思想”,包括艺术家所有的创作技法、技法和艺术表现力(具象或抽象)等; ⑥“传移模写”,是指艺术家描绘图画的艺术验证或艺术效果是否达到了艺术家自身要表现的艺术效果和图画视觉观众的艺术效果两方面。

10.艺术直觉

【答案】艺术直觉是指在一定艺术心理定势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它具有不经逻辑思考瞬间把握事物的特点,标志着艺术家艺术素养的超常水平,但它的发生往往要以雄厚的艺术实践经验和长期积存的艺术心理定势为前提。

二、简答题

11.以史前洞穴壁画为例说明原始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答案】原始的史前洞穴壁画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史前艺术是原始人的巫术行为

这种巫术行为根源于原始的社会生活,史前艺术的目的就是巫术,是用幻想的方式征服自然,用人的力量征服自然。

(2)史前艺术表现了原始社会的审美趣味

原始社会的审美趣味又根植于原始社会的劳动生产。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主要是狩猎,狩猎的对象是动物,因此原始人多以动物为美。没有实用价值的兽牙、牛角成为猎人勇敢、力量与灵巧的象征,被原始人认为是美的。

(3)史前艺术反映了氏族社会的秩序

石雕《奥林多夫的维纳斯》将女性的生殖器特征突出地表现出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这一方面表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的母性崇拜的社会意识; 另一方面,经济不发达的氏族社会人口的多少对氏族的强弱兴衰起很大的作用,因此也表现了原始人对生育繁殖的渴望。

12.艺术的审美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1)艺术审美教育的任务

在进行艺术的审美教育中,培养人们正确而又深刻的美的观念是艺术审美教育的首要任务。

(2)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

①“寓教于乐”

a. “寓教于乐”的提出

“寓教于乐”是由古罗马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最早提出来的。他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b. “乐”的内涵

第一,“乐”区别于一般所说的那种快乐,而是一种关注、体验艺术作品中的美所感受到的快乐,或者说是一种被物化、客观化的美感而区别于那种纯粹生理上的快感。

第二,“乐”并不仅只是那种肯定意义上的快乐,而且还包括接受像莎士比亚的悲剧、卡夫卡的小说、勋伯格的音乐、毕加索的绘画,以及蒙克那种表现主义、达利那种超现实主义的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