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清代关中地区插花地专题研究

关键词:清代,关中,插花地

  摘要


本研究基于明清两代多种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志、道光二十四年《赋役全书》、会典奏折等),在利用科学手段分类的基础上,从中提取发生时间(“年”精度)、地点(“县”精度)、土地数据、土地类型、文献出处、在册田亩记录等信息,最终以Access形式建立清代陕西关中土地数据库。根据土地资料特征,结合相关史料,给出适合该选题的插花地判定标准,在技术的支持下,从中提取与插花地有关的记录,从而为该研究提供大量基础数据支撑。
插花地,是历史时期一种普遍的区域社会现象,对于插花地的研究,古已有之,然迄今为止,涉及此领域的研究成果颇少。以往对此问题的研究,多从制度史、社会史的角度予以关注。近期,有学者着眼于插花地对于“准确”耕地面积数据的影响,从而将插花地纳入历史时期土地利用的研究范畴;亦有学者从制度运作的角度,对插花地进行考释。本文主要以清代关中地区插花地为研究内容,运用空间分析手段探讨其空间分布及其调整过程,对插花地的社会影响进行举例研究,并对插花地长期存在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本文明确了“插花地”这一概念,并对清代凤翔府地区插花地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复原性研究。“插花地”是历史时期一种普遍的区域社会现象,指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区域由于特定原因而形成的地区土地所有权与空间分布相分离的特殊现象,从而导致政区归属犬牙交错。基于清代陕西地方志和道光二十四年《赋役全书》等资料,提取清代凤翔府地区插花地的记录,探究该区地亩田别、插花地的空间分布和调整时间等特征。研究认为,清代凤翔府所辖一州七县,田别主要由民地、屯地、更名地三类组成,且不同程度均有的土地相互穿插现象存在。其调整所涉及的地区横跨省、府、州县等行政单位,调整时间多集中在“康雍乾”三朝,调整方向主要集中于更名田和卫所屯地方面。
对于插花地的社会影响和长期存在原因是本文探讨的重点。论文分别以蓝田县土地插花所引起的田地飞洒、催科困难和潼关地区土地插花所引起的疆界之争为例,对土地插花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进行梳理。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又对清代关中地区插花地之所以长期存在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面对土地插花所带来的催科困难时,充满了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利益博弈,其中以中央统治者、地方屯卫者、地方政府三个主体最为活跃。而潼关地区土地相互错壤而导致的陕豫省界之争,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插花地的社会影响之深远。另外研究认为,清代复垦政策的驱动、明代藩王赡地的残余、明代卫所“民化”不彻底等因素是导致插花地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关于插花地在土地数据中的影响与效果,本文认为,其主要表现为对于县域土地垦殖率分析的参考意义。由于插花地的存在,使得文献中复杂的田赋数据更加混乱,不仅改变了文献中土地数据的统计范围,而且使县辖耕地与县域耕地失去了一致性,故插花地的复原整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也有助于历史时期土地利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