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816环境化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化学效应【答案】环境化学效应是指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应
。如湖泊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升高、局部地区发生光化学烟雾、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的填埋造成地下水污染等。
2.
【答案】
多氯联苯
污染物。是指一组由多个氯原子取代联苯分子中氢原子而形成的氯代芳烃类理化性质稳定,用途广泛,已成为全球性环境化合物,是水体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之一。
3.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答案】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指每千克干土中所含全部阳离子总量,
以
量的顺序为:
表示。不同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不同。土壤质地越细,阳离子交换量越高。不同种类胶体的阳离子交换
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答案】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二、简答题
5. 砷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
【答案】砷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如下:
(1)在天然水体中
砷的存在形态为
碱性水环境中,
砷主要以
和
(2)在土壤中形式存在;
在和在天然水的表层中,由于溶解氧浓度和形式存在;
在的的水环境中,
则主要以三价的
高,pE 值高,pH 值在4〜9之间,
砷主要以五价的
形式存在。以上这些形态的砷都是水溶性的,它们容易随水发生迁移。
砷主要与铁、铝水合氧化物以胶体结合的形态存在,水溶态含量极少。
(3)砷的甲基化
砷的生物甲基化反应和生物还原反应是它在环境中转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因为它们能产生一些可在空气和水中运动并相当稳定的有机金属化合物。但生物甲基化所产生的砷化合物易被氧化和细菌脱甲基化,结果又使它们回到无机砷化合物的形式。
6. 请简述对流层中光化学氧化剂
【答案】对流层中光化学氧化剂
(1)对流层中的天然来源
①由平流层输入;
②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主要来源?
的主要来源如下:自然界的光化学过程是的重要来源,由CO 产生的光化学机制为
(2)的人为源
源自交通运输、石油化学工业及燃煤电厂。
7. 植物修复研究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答案】植物修复研究的发展趋势如下:
(1)通过调查与分析,寻找新的生物量大的超积累植物。
(2)筛选生物量大、具有中等积累重金属能力的植物。
(3)采用植物基因技术,培育一些生物量大、生长速率快、生长周期短的超积累植物。
(4)深入研究超积累植物和非超积累楦物吸收、运输和积累重金属的生理机制,从而通过适当的农业措施如灌溉、施肥、调整植物种植和收获时间、施加土壤改良剂或改善根际微生物,提高植物修复效益。
三、论述题
8. 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反应机制可概况为12反应来描述,请完成该链反应方程式。
【答案】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反应机制可概括为以下
12个反应来描述:
(1)引发反应
(2)自由基传递反应
(3)终止反应
9. 根据双电层理论,说明影响水中胶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絮凝原理;从机理上解释传统絮凝剂和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在化学特性和作用原理上的异同。【答案】胶体颗粒的聚集又称凝聚或絮凝,凝聚是指由电介质促成的聚集,絮凝是指由聚合物促成的聚集。
(1)异体凝聚理论和双电层理论
K异体凝聚理论适用于处理物质本性不同、粒径不等、电荷符号不同、电位高低不等之类的分散体系。主要论点为如果两个电荷符号相异的胶体微粒接近时, 吸引力总是占优势; 如果两颗粒电荷符号相同但电性强弱不等,则位能曲线上的能峰高度总是取决于荷电较弱而电位较低的一方。因此,在异体凝聚时,只要其中有一种胶体的稳定性甚低而电位达到临界状态,就可以发生快速凝聚,而不论另一种胶体的电位高低如何。
L压缩双电层凝聚由于水中电解质浓度増大而离子强度升高,压缩扩散层,使颗粒相互吸引结合凝聚。“边对面”絮凝黏土矿物颗粒形状呈板状,其板面荷负电而边缘荷正电,各颗粒的边与面之间可由静电引力结合。这种聚集方式的结合力较弱,且具有可逆性,因而,往往生成松散的絮凝体,再加上“边对边”、“面对面”的结合,构成水中黏土颗粒自然絮凝的主要方式。
M胶体颗粒通过扩散层压缩、表面电位降低、排斥力减小,使综合位能曲线上的能峰降低到必要的程度,或者,产生具有远距离吸引力以及存在黏结架桥物质等条件,均是发生凝聚和絮凝的前提,属于热力学因素。另一方面,要实现凝聚和絮凝,颗粒之间必须发生碰撞,同时存在动力学和动态学方面的条件。
(2)无机高分子的絮凝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