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1983年Jacoby 关于再认和知觉辨认的实验(见表)是怎样进行的? 怎样解释这个实验结果?
【答案】Jacoby (1983)的实验证明了外显的与内隐的记忆功能的分离。
(1)实验程序
①要求3组被试在3种条件下大声读出一系列视觉呈现的单词或心里想出来的单词。
,因此被试事先得小到关在“元上下关系”的条件下,呈现单词以前先呈现一排符号(xxxx )
于该单词的信息;
在“有上下关系”的条件下,呈现单词以前先呈现它的反义词,这样被试事先得到关于该单词的信息,从而可以预料它;
在“想出”的条件下反义词首先呈现,但紧跟着出现一排问号,被试的任务是想出该单词来,而主试小呈现该单词。
②通过这种程序,Jacoby 巧妙地改变了被试完成的对单词形状的感知觉加工和意义加工的数量。
,因为被试事先无法预料该单词,但同时也要第一种条件下要求看清字形(感知觉的加工多)
求很少一点意义加工;
第二种条件要求较少的感知觉加工,因为反义词首先呈现,这样被试事先就得到有关呈现的单词的信息,但相应地涉及较多的意义加工;
最后,“想出”条件基本上不涉及感知觉加工,因为要求被试想出来的单词小在视觉上呈现出来,但是要求最大数量的意义加工。
③实验第一部分结束后,被试或者进行再认测验,或者进行知觉辨认测验。
(2)实验结果
再认成绩随实验条件从“无上下关系”到“想出”一直上升,而知觉辨认却表现出明显相反的结果。
(3)对结果的解释
两种测验之间出现了分离现象,这就是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在功能上的分离。
2. 什么是持续闪烁抑制,这一实验范式的优点是什么?
【答案】(1)持续闪烁抑制范式
Tsuchiya 与Koch (2005)提出了一种可操控性更强的实验范式,他们将之命名为“持续闪烁抑制”(continuous flash suppression , CFS )。实验中向观察者的一只眼睛连续、快速地闪现一系列不同的随机色块拼成的图像(被称为Mondrian 图形,见图,同时向另一只眼睛的相对应位置呈现
,大部分观察者看不到这个静比图像,即使它被呈现一个保持不变的图像(通常是目标,如面孔)
了很长时间(有时可以达到几分钟)。因此这种实验范式就为无意识加工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手段。
(2)持续闪烁抑制范式的优点
这种范式可以出色地克服通过双眼竞争、前后掩蔽等方式实现视觉刺激的无意识加工时所而临的抑制效果不稳定、抑制时间短且不可预期等问题。Tsuchiya 等人证明,CFS 所能实现的抑制时间至少10倍于双眼竞争所能实现的无意识加工时间。
3. 为什么要对注意下不同的操作定义? 注意有哪些操作性定义? 它们对注意的把握有何不同?
【答案】(1)操作定义是对概念根据测定或操纵它的程序所下的定义。一个现象的测量和记录方法确定了,这个现象就从操作上被定义了。对注意进行操作定义,就使得对注意进行测量变为现实。
(2)注意的操作定义包括:
①注意的任务定义,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它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②注意的持续性定义,描述的是注意的保持过程,即在同一对象或同一任务上保持一段时间的注意被称为持续性注意。
③注意的加工定向定义,将注意看成一个把心理的多个感觉输入集中于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
(3)三种定义对注意的把握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的:任务定义从行为结果来描述注意的存在与否,简单易行却无法涉及注意的内部机制; 持续性定义看到了注意维持心理过程和意识聚焦的一面,却并不能排除其他非注意因素对任务持续性的影响; 而加工定向定义则突出注意在引导和分配心理资源方面的功能,但是这一定义似乎又不适用于一些十分简单的任务。
4. 评价法中低标准下的击中率与虚报率为什么都应该是累积概率?
【答案】评价法中低标准下的击中率与虚报率都应该是累积概率,其原因如下:
如图所示,当x 2感觉出现时,由于它在C 5标准以上,故被试以第6级作反应; 当x 1感觉出现时,由于它在C 5标准以下故不能以第6等级反应,但它在C 4标准以上,所以以第5等级反应。现在要计算C 4标准的击中率,那就不仅要包括第5等级的反应,还应当包括第6等级的反应,因为C 5标准比C 4标准高,在认标准以上可以肯定x 2感觉是由信号引起,那么在比C 5低的任何标准下,当然也可以肯定x 2感觉是由信号引起的。所以C 4标准的击中率,就是信号呈现时第6等级和第5等级的反应之和。因此,对于C 5以下的各标准,击中率都应该是累计概率。各标准下的虚报率也应以类似的方法来计算。
图
5. 简述社会认知和非社会认知在记忆上有什么差异?
【答案】Mitchell 等人(2004)关于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在记忆上差别的实验。
(1)实验材料
180个描述人格特质的句子,分别描述18种人格特质; 如,可爱有趣的(舞会上他第一个开
,不替别人着想的(他拒绝将他多余的毛毯借给别的野营队员)等。 始跳舞)
(2)实验过程
①学习阶段
a. 句子与18张面孔配对,每张面孔与10个句子配对,其中5个句子都属于一种人格特质(如,
,其余5个句子从描述其他人格特质的句子中随机挑选。 可爱有趣的)
b. 面孔一句子对呈现时要求被试“形成印象”,或要求被试“记住顺序”。因此,被试就有了社会认知的与非社会认知的两种任务。
c. 指示语告诉被试在“形成印象”时,要根据句子去推测某人的人格特质,以后要测验他们关于18个人(面孔)的推断。“记住顺序”的指示语告诉被试,要根据句子描述某人(面孔)经历过的活动并记住句子出现的顺序,以后要测验这种顺序。
d. 实验中并不进行关于18个人的推断的测验,也不进行句子顺序的测验。
②再认阶段
a.180个句子重新一一与面孔配对呈现。对应于大脑的扫描过程。
b. 再认测验分三组进行,每组的结构为::6张面孔,其中1张是正确的,其余5张是干扰项;
,每张面孔呈现10次,共使用60个句子,其中30个句子是““形成印象·的,另外30个句子是“记
住顺序”的。
c. 被试的任务是在每组的6张面孔中挑出一张,该面孔与呈现的句子配对过。
(3)实验结果
①行为结果
17名被试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被试正确将面孔与句子匹配的概率为58.8%,远高于随机的概率(1/6—16.7%)。更重要的是,社会认知,即“形成印象”条件下的击中率62.9%显著高于非社
,条件下的击中率为54.6%。 会认知,即“记住顺序”
②fMRI 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