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山大学S1115010美学之中国美学史大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言二拍

【答案】三言二拍是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同时也标志着王阳明心学理论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2. 饮冰室诗话

【答案】《饮冰室诗话》是近代诗话著作,梁启超著。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饮冰室诗话》即连载于他创办的《新丛民报》,后编订成书。《饮冰室诗话》论诗,首重“新意境”。著者从改良主义立场出发,非常厌恶“中国结习,薄今爱古”,“最倾倒”黄遵宪“意境无一袭前贤”,热烈赞扬他“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并在书中采摘黄遵宪许多名篇名句。《饮冰室诗话》既总结了“诗界革命”,又进一步推动了“诗界革命”,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3. 味

【答案】“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亮臣、苏轼等人都延伸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4. “文笔”说

【答案】“文笔”说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理论之一文笔”说始于汉代,流行于南北朝,《文心雕龙》就曾一再采用“文笔”的概念。“文笔”泛指诗赋、散文及各种应用文体,相当于汉代“文章”的概念。由于当时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人们不断从各种文体的性质上和形式上区别它们之间的差异,于是又将“文笔”一词析之为二,即“文”与“笔”。六朝时代把文章区别为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两类。文笔说的提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区别文学之文与实用之文,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

二、简答题

5. 如何理解“直寻”?

【答案】(1)“直寻”的含义

“直寻”是钟嵘针对五言诗提出来的创作观念。钟嵘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是指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事用典。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直寻”的基本内涵,

(2)“直寻”的意义

①“直寻”开启了中国诗学的新视野、新思路,显示了新的理论追求

依照钟嵘的本意,直寻是说,诗歌是吟咏性情的,不能以用事用典的形式来表达,只能以一定的感悟力去表现。即在触景生情、景与物冥的诗化过程中,形成一唱三叹的美妙意境。这种意境并非由苦苦思索、潜心推敲而来,而是“寓目辄书”的结果。直寻就是诗歌创造中的直觉思维它接近于现象学的直观方法。

②直寻的主旨虽然在于还原,但被还原的不仅有现象,还有本质

,直寻追求的不仅仅是表层的形似,而是深层意蕴的神似。为此,他严厉批评“巧构形似之言”

以华美词藻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之风。认为真正所要还原的应该是具有“动天地,感鬼神”的精神和“文己尽而意有余”的永久艺术魅力。故直寻式的还原并非自然主义的还原。

③直寻是意向性很强的心理活动

通过意向性这一桥梁,使长期以来因“补假”和“用事不直”而分裂的主体与客体有机的联结起来。

6. 我国50年代的美学讨论中都有哪些流派?

【答案】1956年,学界对朱光潜唯心主义美学观的批判引出了中国当代第一次美学大讨论。这次大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美的本质,围绕美的本质而逐渐形成了四种不同的学派。

(1)主观论美学

这种美学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吕荧一开始就把美定位于主观意识,提出“美是人的概念”,“美是人的社会意识”,认为同一个东西,有人以为美,有人以为不美,这足以证明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2)客观论美学

这种美学以蔡仪为代表。蔡仪的基本美学思路建立在反映论的原则上。他坚持美在客观和美是典型的观点。

(3)主客观统一论美学

这种美学以朱光潜为代表。朱光潜早年主张美是心灵的创造,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对这一主张作了自我批判,修正为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观点。

(4)实践美学

这派美学以李泽厚为代表。李泽厚在20世纪50年代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美一方面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人类社会,美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属性。

7. 温柔敦厚。

【答案】(1)“温柔敦厚”的出处及含义

“温柔敦厚”出自《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之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教也' “温柔敦厚”原意指人的性格温和宽厚,这里借指诗歌对当前政治的讽刺和批评,不能过火,必须符合礼义。

(2)“温柔敦厚”的内涵及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

①“温柔敦厚”的内涵

“温柔敦厚”最初主要介绍的是孔子的“诗教”观,也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艺思想的一种概括。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解释说:“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这是就诗歌讽谏的特点来说的,体现了对作者写作态度的要求。同时,《礼记正义》又说:“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这是就诗歌的社会作用来说的,既需要运用温柔敦厚的原则,同时也必须以礼义进行规范。

②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

“温柔敦厚”说除了伦理原则的意义外,在后世有时也被引伸为艺术原则,例如况周颐《蕙风词话》所提出的“柔厚”说,就是关于词的艺术原则要求。词论中的“柔厚”说要求词在艺术表现上要蕴藉含蓄,微宛委曲;内容上要深郁厚笃,既不叫嚣乖张,又不浅显直露。

三、论述题

8. 谈中国文学史上的唐宋诗之争。

【答案】(1)诗分唐宋

钱钟书《谈艺录》中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诗分唐宋,有两层含义:一指朝代,一指风格。不过,唐诗有下开宋调者,如韩愈、盂郊诗派以及杜甫夔州以后的诗;宋诗也有嗣响唐音者,如宋初的白体与西昆体。而且唐诗有初、盛、中、晚之分,宋诗也有江西、永嘉之别。从大体上说,唐、宋诗的风格颇有不同。从总体美学风貌上看,唐诗主情,以韵胜;宋诗主理,以意胜。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种差别一直延续到近代。唐以后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没有超出唐、宋两大派别以外的。

(2)中国文学史上的唐宋诗之争浅谈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诗,其都是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瑰宝,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呕心沥血所创造出的文学珍宝。中国文学史上的唐宋诗之争,其实是就唐诗与宋诗二者间的差别而言的,但不能忽视的是,唐诗与宋诗间存在着一定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这要表现在:

①和宋诗是一脉相承的

从整个诗歌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诗人正是充分吸收了唐诗的营养才创造出一代诗风。例如诗歌在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并采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