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资源管理学习策略及其类别。

【答案】资源管理学习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学习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利用学习资源; 学习环境管理策略主要涉及如何有效选择安排干扰较小的环境学习,充分利用学习情境的相似性等; 努力管理策略主要涉及掌握一定方法排除学习干扰,使精力能有效集中在学习任务上; 学业求助策略指当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如何向他人请求帮助的行为。

2. 什么是归因理论? 常见的归因维度有哪些? 如何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

【答案】(1)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指人们对自己行为结果解释的理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

(2)常见的归因维度

①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F.Heider , 1958)。认为行为的原因是外部环境或者个人内部因素。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都是外部环境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小负什么责任。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都是个人内部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②罗特的内控与外控:罗特(J.B.Rotter , 1966)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并依据控制点把个体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败都归因为他人的影响或运气等外在因素,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愿承担责任。

③韦纳的三维理论:维纳(B.Weiner , 1974, 1992)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仟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二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学生通常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与运气等四个因素,而较少归因为身心状态或外界环境。

(3)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归因的指导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归因。

①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即进行正确归因。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学生把成

功的动机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而把失败的动机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自己的努力,则可能通过努力而提高成绩。

②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积极归因。在对差生进行归因训练时,通常是使学生多次体验学习的成败,同时引导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只要相信努力会带来成功,那么学生就会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并极有可能导致最终的成功。

3. 什么是知识的识记? 信息编码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案】(1)知识的识记

识记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在整个记忆系统中,信息编码有不同的层次或水平,而且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识记是一个开展的过程,它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新的信息必须与个体己有的知识结构形成联系,并纳入已有知识结构之中,才能获得和巩固。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当需要识记的事物与人们的需要、兴趣、情绪密切联系时,只要经历一次,人们就能终生不忘。

(2)信息编码的主要方式

①视觉编码:它是感觉记忆的主要信息编码方式。斯伯林(G.Sperling )的用部分报告法的如、、图像记忆实验证实了视觉器官的这种编码的能力。认为人的记忆系统中存在着一个感觉贮存阶段,视觉器官保存图像信息的容量相当大,但是保持的时问相当短。

②语音听觉编码:贮存在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主要是以语音听觉编码的方式存在的。康拉德(R.Conrad , 1964, 1971)在记忆广度实验(主试将一系列英文字母呈现一次后被试立刻进行回忆)中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但是我国学者莫雷用汉字为材料,发现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这说明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与记忆材料的性质有关。

③语义编码:在记忆一系列语词概念材料时,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它们按语义的关系组成一定的系统,并归类进行记忆,而不是按它呈现的顺序去记忆。

④语言中介编码:借助长时记忆中储存的语言的某些特点,如语义、发音、字形等,对当前输入的某些信息进行编码,使它成为可以贮存的东西。这种编码方式,在识记无意义材料和离散语言材料时经常使用。

4. 联结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之间的建立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形成后,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2)代表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又称试误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5. 简述社会规范依从的内涵、特点及其作用。

【答案】(1)社会规范依从的内涵

依从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行为主体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依从现象有从众与服从两种表现或类型。

①从众现象,指主体对十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从众现象的发生主要由于主体缺乏行为依据的必要信息,并与个体的个性特点有关。一般自信心较强的人,发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较小。缺乏自信心的人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②服从现象,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时,由于某种权威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要求的现象。服从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服从现象的发生是由于权威的命令及现实的压力。

(2)社会规范依从的特点

依从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它是内化的初级阶段,是确立规范遵从态度的开始。依从性水平具有下列特点:

①依从的盲目性:依从行为的典型表现是从众与服从。虽然这两种行为的原因并不相同,但主体的行为依据均有很大的盲目性。在从众场合,主体之所以跟随他人行动,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对这种行为的依据缺乏足够的信J 息,不足以使自己坚持某种与众不同的行为。在服从场合,主体行为的主要依据在于权威的命令及情境的压力。主体以其依从行为作为获取安全需要的工具,并非出自对行为本身必要性的认识与体验。这对规范行为是一种盲从的表现,因而行为依据具有盲目性。由于从众与服从均有盲日性,所以依从行为又称盲从行为或盲从水平的遵从。

②依从的被动性:依从行为被动性的内在原因是行为依据的育目性。由于主体对某种行为的必要性缺乏明确的认识与相应的体验,这就失去了这种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总之,行为的被动性是依从行为的外在表现,而行为依据的盲目性是依从行为的内在原因。所以,行为的被动性与行为依据的盲目性是相关的。

③依从的工具性:依从行为是为满足某种需要(如安全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性行为。服从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对权威的命令及压力的屈从,以避免违背权威而可能带来的现实危险。因此,屈从本身是一种取得安全的工具和手段; 从众场合的主体虽然没有面临现实的威胁或压力,但由于主体对行为的必要性缺乏充分的可靠信息,如果坚持某种与众相悖的行动,这本身就潜藏着一种危险。从众行为就成为趋安避危以及趋乐避苦的工具。

④依从的情境性:依从行为的外在因素或诱发因素在于一定情境所引起的实在压力(服从)或潜在压力(从众),其内在因素或驱动因素在于维持安全的需要。因此,依从行为具有情境性。依从行为的这种情境性表明,它缺乏稳固性、持久性,具有变异性与短暂性。

(3)社会规范依从的作用

①依从是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依从作为社会规范接受或遵从态度确立中的一个阶段,在整个社会规范接受过程中处十初级接受水平。在这一阶段,由十主体对其行为的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