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618教育学基础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辨析题

1. 思维定势总是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

【答案】此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思维定势是指人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模式是己知的,事先有所准备的。

(2)思维定势有时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又阻碍问题的解决,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①当新问题与原有问题的条件和解题要求基本相同时,思维定势能使人根据面临的问题联想起己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 可以使人将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间题转化成一个己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②当新问题与原有问题的条件和解题要求不相同时,定势使人习惯性地采取原先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使人的思维活动刻板化,而不进行别的尝试,就会阻碍问题的解决。所以认为思维定势总是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是错误的。

2. 场独立型学习风格优于场依存型学习风格。

【答案】错误。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根据人在认知时是否受环境信息的影响可将认知方式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场依存型学习风格较多地受其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而场独立型学习风格则较多地受来自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这两种学习风格与学习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场依存型者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偏好合作学习,而场独立型者在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更擅长,偏向于自主学习。

可见,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认知风格各有优势,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二、简答题

3. 什么是记忆? 记忆有哪些类型?

【答案】(1)记忆的概念

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保留在人的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恢复。记忆包括“记”与“忆”两个方面。“记”体现在识记和保持上; “忆”体现在再认和回忆上。

(2)记忆的类型

(1)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①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保存着事物的感性特征,具有显著的直观性。形象记忆与人的形象思维密切联系,并随着形象思维的发展而发展。

②情景记忆是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空关系中的某个事件的记忆。由于情景记忆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储存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情景记忆不够稳定,也不够确切。

③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又称为语词逻辑记忆或逻辑记忆。它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如字词、符号、概念、公式、规则、思想观点等。语义记忆为人类所特有的,语义记忆与人的抽象思维密切联系,并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而发展。学生在教学领域中所要运用的记忆主要是语义记忆。

④情绪记忆: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往往是一次形成经久不忘的。它常常成为人们当前活动的动力,推动人们从事某些活动或者某些行为,而回避某些对他们有害的事情。

⑤运动记忆:也称为动作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忆与其他类型的记忆相比,识记比较困难,但是一经记住,则比较容易保持、恢复而不易遗忘。人的生活、学习和劳动都离不开动作记忆,各种生活技能的形成和发展都要依靠动作记忆。

(2)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①瞬时记忆:又称为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瞬时记忆的储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信息贮存的方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完全保持输入刺激的原样,而且有一个相当大的容量。如果这些感觉信息受到特别注意,就会进人短时记忆; 而那些没有受到注意的信息,则会很快变弱消失。但是,如果刺激极为强烈深刻,也可能一次性印人长时记忆系统。

②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它一般包括两个成分:直接记忆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 工作记忆指长时记忆中存贮的、正在使用的信息,是将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解决面临问题的过程。

③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其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的内容进行深度加工的结果,但也有由十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信息贮存的方式是有组织的知识系统。

4. 什么是操作技能? 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1)操作技能的含义

操作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的学习既是一个身体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的过程,只是在技能学习的不同阶段,心理的参与程度有所不同。操作技能的

学习既要求个体进行认知上的加工与分析,也要求实际做出协调的肢体运动反应。操作技能既不同于操作知识,也不同于心智技能。

(2)操作技能的主要特点

①动作的客观性:操作动作的对象是客观的,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如操纵各种运动器械、协调控制身体的活动等; 操作的过程是客观的,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肢体运动来逐一展示的,肢体的运动是外显的。

②动作的精确性:操作动作符合规范要求,符合动作原理。无论是在动作的力量、速度、幅度还是结构等方面都符合标准。精确性是操作技能的一个基本特征。

③动作的协调性:操作活动由一系列动作成分构成,各成分以整合的、互不干扰的方式和顺序运作。各个动作成分按照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顺序依次或同时完成,动作间衔接与配合顺畅而协调; 各动作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为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整体; 各种运动感觉和视觉协同配合,以有效地控制和操纵整个操作过程。

④动作的适应性:操作活动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条件,显不其活动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当个体面临多种变化的条件时,动作间的结合及其执行方式一方面能依然保持高度的一致和稳定,另一方面又能视各种不同的条件而作适当的调整,以最有效地完成动作,实现动作的最佳功能。

5. 什么是社会规范的认同?

【答案】(1)认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在英语中认同有两种表示含义。

①用于表示个体认同(identity )。如自我认同、性别认同等。自我认同是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代表一种人格发展的成熟状态。它是个体综合先前自我、心理特征、社会期待、以往经验、现实环境和未来希望六个方面,统而合之成为一个整体的人格结构。此种自我肯定的感觉,即认同感或统合感,又称自我认同感。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与之相反的现象,即为角色混乱,代表一种发展迟滞或行为偏差的不健康、小成熟状态。

②用于表示社会认同(identification )。如认同人物、双亲交叉认同等。这是指个体向外汲取行为范式、价值观、意念等。社会认同是社会影响内化的心理基础,包括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规范认同属于社会认同。

(2)我国学者认为,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上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

6. 影响技能学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学习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影响技能学习的主要因素有:

(1)活动模式

加里培林等的研究表明,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模式由于概括性、完备性与独立性的不同,可能存在着四种典型的定向类型,它们的学习效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①具体的、不完全的、独立得到的定向类型:学生对活动条件的了解是不完全的、具体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