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当今社会被喻为风险社会和媒介化社会。由于自然环境的因素、社会管理和意识形态的因素等各种自然和人为原因综合作用,各类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引发社会危机。根据2011年的统计,中国平均每天发生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网络热点事件,社会危机已经常态化。随着数字化信息传递技术的广泛应用,危机信息能迅速实现全球化交流,现代风险社会同时进入了媒介化社会,大众媒介因其具有对风险和危机的放大功能而存在“媒介风险”。在风险社会和媒介化社会相结合的背景下,应对突发事件的媒体传播策略研究成为当今时代和社会的重要选题。
当今中国社会的高风险特征给高等教育和高校管理带来很大挑战。不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治安等犯罪事件、问题食品、流行疾病、高教管理政策变化、社会思潮和敏感事件等都不时影响到高校,高等教育还以其规模和质量、公益性和产业化、精神高地和失德行为等各种矛盾的集结而受到民众的质疑,面临着大量内外部风险和应急管理的严峻考验。中国高校突发事件频发,而媒体推波助澜,数日之内就可能聚集几百篇媒体文章、成千上万条网络言论,引发舆论聚焦和批评热议,使问题的解决更添复杂性。采取何种策略、如何有效回应媒体和舆论对突发事件的关注,成为高校无可回避的课题。
本文着眼于突发事件中高校声誉与形象的维护,寻找高校突发事件的新闻价值点和高校、媒体间合作冲突的关系,通过历史资料的查询分析了高校突发事件报道的变迁历程与发展趋势,运用危机情境沟通、形象修复、危机管理和新闻传播等理论工具,通过案例分析、对比分析、文本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探讨高校突发事件的分级、分类、责任归因、情境迁移等危机情境因素,研究高校基于危机情境特别是责任归因的媒体反应策略,提出了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媒体传播策略选择倾向和主要特征,并评价策略应用的效果,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善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媒体传播策略选择和能力提升的建议。
基于对2003年以来112件高校热点突发事件的梳理和32个具体案例的解析,所产生的较为重要的结论包括:本文将通行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做了取消“接近性”、增加“争议/敏感性”的适应性调整,将高校突发事件分类归纳为“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公共卫生、社会安全、教育管理、职务腐败、热点话题”7个事件类别、“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轻微”5个事件级别、“错误、失误(意外)、争议、受害”4种责任归因、“通报、回避、否认、淡化、支持、重塑”6种主策略类型、“区分、移责”等13个分策略,对我国现行的突发事件分类分级方法和Coombs的责任分类、危机反应策略都做了适应性调整。提出了高校等组织在媒体传播策略效果评价方面的“时效性、客观性、表达策略、行动策略”4个评价选项,总结了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媒体传播策略“总体低评、轻责稍好、错误难对、缺乏主动性”等8个主要特征,分析了高校媒体传播策略失当的“新闻素养、应急理念、情境认知”等6方面原因,提出了“明确策略目标、加强议题管理”等改进高校媒体传播策略的11条意见建议。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媒体传播策略研究是一个融合应急管理、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项目,对于我国3600多所普通高校和日益扩增的民办高校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梳理的案例还比较有限,研究思路和手段也相对简单,提出的分类、评价和策略应用的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和改进,希望能抛砖引玉,共同加强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媒体传播与民众沟通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