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22语文教育学[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22语文教育学[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一) .... 2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22语文教育学[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二) .... 9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22语文教育学[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三) .. 18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22语文教育学[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四) .. 24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22语文教育学[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五) .. 31
一、名词解释
1. 《七月》
【答案】《七月》是《诗经·豳风》中的名篇,也是其中最长的一首诗。全诗共分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七月》全诗语言朴实无华,采用铺叙的手法写成,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图画。其主要内容是描写我国上古时代农民受到剥削压迫的情况,他们终年辛勤劳动,而绝大部分的劳动是为“公”的,最好的生产国事都被统治者占去,自己却得不到温饱,过着悲惨的生活。
2. 章回小说
【答案】章回小说是明代产生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也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形成的,讲史以讲说前代历史、兴废争战为主,开始以口头讲述为主要形式,由于不可能一次把一部历史故事说完,所以必须讲若干次,于是便产生了分节讲述,每节用题目的形式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讲史和小说话本合流,再加上作家对民间作品的加工整理,就出现了章回小说。《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书的成书过程,也就是章节回小说的诞生过程。
3. 新体诗
【答案】新体诗是古体诗到近体诗的过渡形态,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又称“永明体”,其代表诗人是谢眺。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气息,树立了新的美学风范; 他们所积累的丰富的艺术经验,也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其过分追求形式的华美,再加上声病得限制,产生了“文贵形似”和“文多拘忌,伤其真美“的弊端。
4. 正始之音
【答案】正始之音是指正始时期诗人的风尚言论。正始诗人的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歌表现出与建安诗坛迥异的风貌,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 除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辞源》解释为:“魏晋之际,尚玄学清谈,后人称当时的风尚言论为正始之音。”可见,《辞源》认为“正始之音”是一个哲学史概念。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也称为“正始之音”。
5. 骈文
【答案】骈文是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 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庆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6. 江西诗派
【答案】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发有组织的、有理论宗旨的诗歌流派。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并尊黄庭坚为师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江西诗派的创作主张及特色是:重视句法、喜用拗句; 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 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芋绵。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论述题
7. 举例说明《三国演义》塑造特征化人物性格的手法。
【答案】《三国演义》最重要的艺术成就之一就是罗贯中成功塑造的那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罗贯中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注重人物相貌、神态及语言的描写,使用对比、衬托、夸张的方法展现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实见其作为文学艺术大师之深厚功底。《二国演义》塑造特征化人物性格的手法表现为:
(1)出场定型
如第一回中张飞的出场,“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豹头环眼,燕领虎须”可见张飞的威武,再加一句“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便将一个莽撞的张飞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句话是第二十八回描写诸葛亮出场的,惟妙惟肖,非常传神,与后文关于他智略的描述相互辉映,宛然成章。“身长九尺,髯长二尺; 面如重枣,唇若涂脂; 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短短30个字把关羽的形象完美地呈现到读者面前。
(2)通过语言等力面的描写,凸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如书中两处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云长曰:“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 岂忧江东群鼠乎! ”字里行间,关羽衿傲高扬的神态流露无遗,浩浩荡荡,气势不凡; 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 城若破,有死而己。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损,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 ”《三国演义》通过这两段文字把人们心中的关公形象推至顶峰,完全确立了他一代忠臣的凛然形象。作品中对外貌、语言、神态等方面的共同塑造,使其中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都深深地刻在读者的脑海之中。
(3)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综观《三国演义》,作者特意布置了诸多对比情节,用来烘托英雄人物伟岸神情。同一画面的对照,最经典的莫过于关羽水淹七军后的画面。关公曰:“汝怎敢抗吾? ”(于)禁曰:“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公绰髯笑曰:“吾杀汝,犹杀狗彘耳,空污刀斧! ”关公又令押过庞德。德睁眉怒目,立而不跪,关公曰:“汝兄现在汉中; 汝故主马超,亦在蜀中为大将。汝如何不早降? ”德大怒曰:“吾宁死于刀下,岂降汝耶! ”骂不绝口。如此一段受降的画面,便使胆小怕事、苟且偷生的于禁和威武英勇、大义凛然的庞德形象跃然于纸上,可谓是《三国演义》的经典布置。运用这种手段,罗贯中把人物形象的好坏以及作者的褒贬倾向全都显露出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效。
(4)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使用最独特的手法就是通过艺术的夸张,刻画出更为深刻的人物形象。小说中许多人物几乎都使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进行塑造,像孙策挟死于糜,喝死樊能,凸现“小霸王”形象; 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斩将夺旗,单骑救主成为千古美谈; 张辽威震逍遥津后,江东小儿夜不敢啼等等。另一种夸张手法则是使用虚构的故事情节对人物进行夸张想像,像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刻画就大量地使用了虚构夸张的情节因素,如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作者之所以进行如此的虚构夸张描写,就是要将诸葛亮刻画成智慧的化身,神化为半人半神的形象。因此鲁迅先生曾评论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总之,《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塑造的,虽然这些人物性格缺少发展变化,属典型化形象,但不可否认《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而其使用的塑造手法,不仅给读者留下了诸多优美、生动、鲜明、完整的人物形象,还让读者欣赏到作者卓越的文学才能,并对后来的古典小说人物塑造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8. 仔细阅读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全文,分析这首词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答案】辛弃疾《摸鱼儿》一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是一首忧时感世之作。词表层上写的是美女伤春、蛾眉遭妒,实际上是作者借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