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907政治经济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答案】相对剩余价值是在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一间的比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这种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就称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构成,这些生活资料价值和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要降低生活资料价值就必须提高这些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同时,生活资料的价值中包括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这些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也会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

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单个企业开始的。单个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它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因而就会产生出超额剩余价值。然而个别或少数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其他企业也会竞相采用新技术。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后,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的差额将不复存在,从而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超额剩余价值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整个资本家阶级却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可见,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各单个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主义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却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2. 结合中国实际,你认为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制度创新?

【答案】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制后的企业,能否体现出现代公司制的基本特点并有效发挥这种企业制度的功能,关键是能否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从一般意义上讲,要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需形成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这些安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规体系,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对于规范公司运作机制,保护投资者及相关者的权益、约束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形成股东可以“用脚投票”的健全的股票市场,资本市场的功能不仅表现在公司筹资和股票转让方面,而且还可以起到约束管理层的作用;

(3)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的作用。经理市场的竞争压力也可以促使管理者在经营中以股东

利益为重,否则,将存在被其他的职业经理人替代的可能;

(4)有效的激励机制。设计有效的长期激励计划,使经营管理者的收益与股东的收益密切相关,让经营者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促进股东的收益;

(5)健全的严格的财务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制度,通过规范的财务制度及信息披露制度。防止内部人暗箱操作,鲸吞股东权益。

我国的国有企业,在通过改制向现代公司制度转轨过程中,本身在股权结构上就具有鲜明的特点。例如,国有股和大多最终属于国有产权的法人股,在经过改制后的公司中占有绝对比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避免由此导致的低效率、甚至负效率,这是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结构过程中面对的焦点问题之一。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一是要加强一般性的基本制度建设,包括:

①建立健全与公司制度相关的法规体系,尤其是要严格执法;

②规范证券市场,强化证券市场的监督和约束功能;

③形成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强化经理人市场的约束功能;

④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另外,更重要的是,在合理有效地借鉴具有典型意义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切实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制度创新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并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

3.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答案】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基本原则,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是该社会的基本制度。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反映社会经济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过程中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1)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联系

①一定的经济体制包含着一定的经济运行机制,是经济运行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和条件。如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竞争、供求等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也要求发挥宏观调控机制的功能弥补市场的缺陷; 而市场机制、宏观调控又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②一定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总是与一定的经济制度相联系,体现出经济的社会特征。如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结合必然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并且,经济制度本身就是经济体制的基础架构。

③一定的经济体制、经济机制、经济制度都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当一种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生产力不相适应阻碍其发展时,就要通过社会革命或改革以新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适应新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区别

①外延不同。经济制度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这是其核心和基础; 还包括分配制度。经济体制主要包括经济制度、经济运行机制、市场体系、政府调控体系、产权制度、财政金融体制等。在

不同的经济体制下,经济运行机制不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机制包括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运行机制,以经济法律行政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机制等。

②与社会性质的关系不同。经济制度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反映着经济最本质的社会特征。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本身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属性,只是在它们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相结合时才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正因为如此,同一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有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 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实行相同的经济体制,有相同的经济运行机制。

③历史类型不同。由于经济制度直接与社会性质相联系,反映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可按社会属性分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而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直接与经济形态相联系,因而基本历史类型包括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其中,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商品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又可分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两类。

4. 产业资本的运动的两个条件: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三种循环形态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答案】产业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在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最后实现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这一过程可用公式表示为:

产业资本循环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产业资本要连续地循环,三种循环形态要统一地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同时并存。产业资本家必须把他的全部资本按照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使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上。只有这样,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才能顺序地依次更替,循环的三个阶段才不会中断。

(2)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相互继起。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循环中必须各自相继地经历三个阶段并相应转换为其他职能形式,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并且各自的职能形式的转换过程能够前后衔接、相互更替,即不仅要求货币资本要不断转化为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要不断转化为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要不断转化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 而且还要求二种职能形式的相互转换在时间上能够前后紧密地衔接。其中任何一种职能形式的资本不能及时转化为其他职能形式,都会造成循环过程的中断。

产业资本的份种资本职能形式在循环中的并存及其相互继起,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并存是继起得以形成的前提,没有并存,就不可能有不同职能形式各自的循环,也就不存在它们之间的相互继起; 继起是并存得以维持的保证,没有继起,资本职能形式的转换到了某一阶段就停滞下来,不同职能形式的并存就不会存在下去。所以,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