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42公共政策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策周期
【答案】政策周期是指政策经过制定一执行一评估一监控一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的一个周期。政策周期表明,新的政策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常常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适应新情况而对原政策加以修改调整,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周期,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
2. 政策终结
【答案】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政策终结在政策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终结不只是对一项政策的了结,而且意味着修正或调整。政策终结有三个特征:强制性、更替性、灵活性。
3. 情景描述法
【答案】情景描述法又称脚本写作法。这种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政策未来的预测之中。它把研究对象分为主题和环境,通过对环境的研究,识别影响主题发展的外部因素,模拟外部因素可能发生的各种交叉情景,以预测主题发展的各种可能前景。情景描述表现为着重研究偶发事情及决策要点的一系列假设事件。
情景描述预测的过程包括如下几个基本步骤:
①确定预测主题;
②根据预测主题,寻找资料;
③寻找影响主题的环境因素;
④分析在不同影响领域主题实现的可能性以及突发事件的影响;
⑤对各种可能出现的主题状态进行预测。
4. 经济人
【答案】经济人又称“经济人假设”、“理性经济人”、“实利人”或“唯利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来源于经济学中对人性的假定,即假设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为此,需要用金钱与权力、组织机构的操纵和控制,使员工服从与为此效力。这常用作经济学和某些心理学分析的基本假设。
5. 政策过程
【答案】政策过程是指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得政策系统呈现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
伊斯顿提出的政治系统论观点认为,政策系统的运行表现为一个系统的不断输入、转换、输出的过程。政策环境首先把种种要求和支持传导给政策主体,从而输入政治体系。其中,要求是指个人和团体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向政府提出采取行动的主张; 支持是指团体和个人遵守选举结果、缴纳税收、服从法律以及接受权威性的政府为满足要求而做出的决定或所采取的行动。
这些要求和支持通过政治体系内部转换,变成政策方案输出,作用于环境,引起环境变化,产生新的要求。而这种新的要求反馈到政治体系,进一步导致政策输出。在这种循环往复中,政策源源不断地产生,政策系统的运行得以持续进行。
6. 过程途径
【答案】过程途径的要点是将政策看作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政策的关系对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的研究,这是行为主义政治学观点在公共政策研究上的反映。政策过程被视为是一系列政治活动的构成。根据政策过程的每一步骤的特点,对政策加以分析,从而发现政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决策应当如何做出。
二、简答题
7. 公民影响公共决策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公民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1种最广泛的非官方政策主体。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去影响或制约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公民不仅是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而且也是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即政策客体。
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公民决定或影响公共政策的主要途径有:
(1)以国家主人或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主权,如对宪法修订、领导人的选举、基本国策或重要的地方性政策,采取直接投票的方式来加以决定。
(2)用间接或代议的方式,选出自己的代表制定或修改并执行公共政策。
(3)使用各种威胁性方式(如请愿、罢工、罢课、示威游行等)去反对某些政策,迫使政府修改或废止这一政策,或表达制定新的政策的要求,迫使政府将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4)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去影响政策; 或通过制定舆论或游说的方式影响政策。
(5)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以此影响政策结果等。
在西方,虽然公民的确有时可以通过上述的途径去影响政府的决策,但是在西方代议民主制度下,公民的政治参与及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仍是有限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公众参与及听证会
①公众参与的制度是指公众被赋予在国家决策上的发言权,公众可以依照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通过各种形式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出各方面的建议。公众参与是衡量现代社会民主化程度和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②公众参与及听证会的形式:a. 直接选举:b. 全民公决:c. 公共决策听证会。
8. 政策失效的一般原因。
【答案】政策失败的一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投入不够
一项政策制定出来,在实施过程中,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没有必要的物质投入作保证,就很难想像该项政策该如何贯彻执行下去。投入不够首先表现为资金短缺。其次,政策投入不足还表现为执行不力。
(2)目标团体不配合
每项政策都有其固定的指向对象,即目标团体(或称为政策对象或政策相对人)。目标团体的态度对政策的有效执行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目标团体积极配合,政策就会被顺利执行,井体现出一种优质高效的趋势; 而如果目标团体不配合,即使政策执行者投入了足够人力、物力、财力,倾注了很多精力,政策也很难被有效执行,甚至在目标团体的强烈抵制下,政策会惨遭失败。
(3)政策本身的问题
政策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造成政策难以被有效执行的原因。政策本身的原因包括:政策在日标、内容、管理上彼此冲突; 有些政策问题纷繁复杂,解决难度大以及外在因素的干扰。
(4)解决某些问题的代价大于利益.
有些问题的彻底解决代价高昂,所以难以执行相关政策。
(5)外在因素的干扰
人类生活总不会平淡如水。随着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新问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其中一些又是非常紧急的。这时,政府的注意力不得不转向新问题,从而冲淡了对原有问题的关注程度。
并非所有的政策都能被高效地执行,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原因是人力所无法预料和控制的,但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政策失败是更为多见的情形。在执行这种政策时,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浪费了资源,甚至会使情况恶化。因此,对政策进行科学评估,找出政策失败的原因,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增强评估意识,提高评估人员素质,利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技术进行评估工作,是目前政策活动中急需加强的环节。
9. 简述公共政策调整的依据。
【答案】(1)政策调整的概念
政策调整是指在政策评估与监测所获得的有关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小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在某种意义卜说,这是政策方案的重新制定和执行的过程,或更准确地说,是政策方案的局部修正、调整和完善的过程。
(2)政策调整的原因
公共政策的调整并不是由主观随心所欲地决定的。政策的调整,无论是修正、增删、更新还是撤换,都必须有科学依据。同时,政策调整也有自身的特点。下列原因导致政策调整:
①政策目标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