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学位)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硕]之农村社会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做好农村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答案】(1)开发、利用

“开发”是指人文资源的连续不断的“创作”。人文资源有的时候是有形的,有的时候是无形的。若是前者,就需要加以修缮和保护,不排除作适当的和局部的“创作”。若是后者,就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创作”。如何“创作”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在这个人文资源的“创作”过程中,从表面上看是“复古”,实际就是“创新”,并且,这种“创作”过程是一个多次反复的“创作”。

(2)保护

农村人文资源相对来说要比普通资源更为珍贵,更为稀少,如果使用不当,遭到毁坏的可能性极高。农村人文资源作为一种客体存在,即使没有被破坏,也有可能自然消亡。妥善地保护农村人文资源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人文资源。

2. 怎样理解农民价值观念的二重性?农民价值观念更新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1)农民价值观念的二重性

中国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念存在二重性,主要表现在:

①务实思想和狭隘的功利观念。

②家庭主义和个性的压抑。

③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安贫乐道的保守心理。

④眷恋故土情感和自我封闭观念。

⑤强调人际和谐和轻视竞争。

⑥均平思想与特权理念共存一体。

⑦重义轻利与追求功义并存。

(2)农民价值观念更新的意义

①开放观念。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也开启了农村封闭的大门。走出去,请进来,双向交流,为农民开办了一所所多元化的社会经济大学,农民在坎坷中摸索、学习,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自身素质。

②市场观念。在农村产业结构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把市场经济引入农村生产活动,开拓了国内国际市场,并赢得了市场。

③竞争观念。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竞争意识明显地增强了。

④信息观念。与市场、竞争观念相伴随,农民的信息观念逐步确立。

3. 城乡文化交流有何特征?

【答案】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文化交流的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就目前的城乡文化交流而言,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随着人口流动加快,城乡文化交流正进入一种持续的和广泛的状态。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农村,其结果是农村文化从表层到深层正在经历一场“革命”。

(2)城乡文化交流中,形式上出现多样化。

过去以政府为主导的形式现在有些情况下还有必要,但已经不是主要形式,而且在减弱,相反民间的组织或个人在这方面正发挥着积极作用。

(3)农村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为城乡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质性基础。

就农村地区而言,在同城市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物质基础,就不可能把握文化上的主动权。

(4)加快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城乡文化交流中农村文化再建的一个关键因素。

对于农村群体而言,即使有城乡文化交流,也不可能顺利地达到其预先所设定的文化目的,因此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完善城乡文化交流的根本保证。

(5)城市文化在城乡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增大和范围扩大。

现在作为主体的组织或个人多数是在一种经济目的的驱使下,去农村地区拓展领域。

4. 什么是农村?农村社区有什么特征?

【答案】(1)农村的含义

①农村的概念

农村是指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居民聚居地。农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由采集生产方式进入农耕生产方式、人类需要定居生活之后产生的。

②农村的特点

与城市相比,农村一般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a. 自然生态方面,农村地域广袤,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依存性强;

b. 人文生态方面,人口密度相对较小,人力资源素质偏低,但在相对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中是个熟人社会,人际关系比较和谐;

c. 谋生职业方面,以广义的农业为基本职业;

d. 动态方面,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长期变迁缓慢。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而加速。

(2)农村社区的特征

农村社区一般指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相区别,有五方面的特征:

①人口密度稀疏,同质性强;

②经济活动简单,自给自足性强;

③组织结构简单,职业分工简明;

④家庭起重要作用,血缘关系浓厚,邻里关系密切;

⑤风俗习惯成训,民间宗教意识较深厚。

5. 农业的性质是什么?农业生产有什么特性?

【答案】(1)农业的性质

①农业是社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农业是通过人类劳动去实现植物和动物的再生产,来获得物质资料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②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起点。

(2)农业生产的特性

①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相互交织,是农业生产最根本的特点。

a. 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b. 农业生产在广大的空间进行,具有较大的分散性;

c. 农业生产周期长,劳动时间与生产时间不一致,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有强烈的季节性; d. 一些农产品既是农业生产的最终成果,又是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双重性。

②农业不仅在生产上有其自然特点,而且在经济关系上也有其社会特点。

6. 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农村教育有什么启示?

【答案】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农村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1)从多方面入手发展农村教育,包括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等,针对性的解决农村各方面的问题,做到全而不漏。

(2)提倡农村平民教育观,抛弃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给予每一个人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3)坚持“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将理论学习与实习相结合,并且以“做”为中心,深入实地进行实践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7. 我国农村扶贫经历了哪些阶段?各阶段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1)我国农村扶贫经历了救济型扶贫、开发型扶贫和文化型扶贫三个阶段„

(2)各阶段的特点如下:

①救济型扶贫

运用补贴计划和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对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不利的宏观经济条件的冲击而缺乏劳动能力的个人和家庭进行救助,是一个“输血”的过程。

②开发型扶贫

以鼓励贫困者自力更生、奋斗致富为宗旨,帮助贫困者了解市场信息,学习科技技能,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