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630无机化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赫斯定律是指:一个化学反应经一步完成还是多步完成但热效应相同,它的适用条件是_____或_____。
【答案】恒容无非体积功,恒压无非体积功。
【解析】热效应不是状态函数,一般与途径有关。恒容条件下无非体积功时条件下无非体 积功时 2. 将
为状态函数,与途径无关。
气体A 放入密闭容器中
,
平衡时A 分解掉
【答案】252.5。
【解析】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时的2倍)。
分解前/mol分解后/mol
平衡时总的物质的量为
在
时若
未分解,由于体积不变,
则压力为
时,体系在反应前和平衡时的状态为
时体系压强为
加热到
时建立平衡
:
恒压
则体系的内部压力为_____
气体的体积和温度不变,则压力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成正比。所以,平衡时体系的内部压力为
3. 在容积为=_____kPa, 混合气体的容器中,含有和温度为则总压为_____kPa。保持温度不变,再充入氮气,则
【答案】252; 756; 增大;504
【解析】利用道尔顿分压定律以及
4. 少量碘溶解在中为_____色,少量碘溶解在色,少量溴溶解在
【解析】在
中为色。
中的颜色与浓度有关,随着在
中浓度的增加,颜色由浅红直至紫色。
【答案】浅红,黄,红棕,黄。
溶液中为_____色,碘溶解在乙醇中为_____
将_____,
=_____kPa。
在溶液中的颜色也与浓度有关,随着在溶液中浓度的增加,溶液的颜色由黄色至棕色。
同理,在中的颜 色也与浓度有关,颜色由黄色到棕红色。
5. 无机苯的分子式为_____; 其结构与_____的结构相似。六方氮化硼的结构与石墨结构的相似之处是_____; 二者结构的不同之处是_____。
【答案】【解析】
苯。都具有层状结构;石墨各层中的六元环与相邻层之间是互相交错的;六方 ,它与苯是等电子体,具有与苯极其相似的平面六边形结构。被称为“无机苯”
氮化硼(BN )X 各层之间的六元环是重叠的,但邻层B 和N 重叠,相同原子不重叠。
六方氮化硼化学式为(BN ), B-N 组合与C-C 组合是等电子体,而且C 、N 、B 三种原子的半径相近,所以氮化硼大分子与石墨在结构上相似;其层状结构如下图所示,层内每个B 和三个N 联结,同样每个N 和三个B 联结;层间距为333pm , 层与层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特点是,各层沿垂直于层平面的直线投影六元环是完全重叠的,但邻层B 和N 重叠,相同原子不重叠。
石墨各层之间是互相交错开的。
图(BN ), 和石墨的层状结构
6. 根据杂化轨道理论,N 与F 形成时,采取_____杂化,其分子构型为_____。
【答案】【解析】
三角锥
的中心原子N 的成对电子数是3, 孤对电子数是1, 为
不等性杂化,分子的几
何构型为三角锥。
7.
与氨水反应生成_____色的沉淀,该沉淀与NaOH 溶液作用生成_____色的_____。
【答案】灰绿色;亮绿;
8. 3s 电子的径向概率分布曲线的概率峰有_____个,4d 电子的径向概率分布曲线的概率峰有_____个。
【答案】3, 2。
【解析】每种电子运动状态的概率峰个数为(n-1)个。 9.
的空间构型均为_____,将它们按照S-0键的键长由小到大排列的顺序为_____。
【答案】三角锥形;
不等性杂化,有三个配位原子,故分子的空间
【解析】中心原子S 价层有4对电子,采取
构型为三角锥形。三个分子中,卤素电负性吸引电子的能力依次减弱,则S 原子周围的
电子密度依次增大,S 的正电性降低,S 对0的极化能力减弱,S-0键依次变长。
10.给出下列离子所属电子构型:
_____,
【答案】
_____,
_____,
_____
,
二、选择题
11.饱和甘汞电极为正极,玻璃电极为负极,测得下列溶液电动势最大的是( )。
【答案】B
【解析】玻璃电极就是一个氢电极,溶液中的中,碱性最强,
12.反应应( )。
A. 任何温度下均可自发地进行 B. 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 C. 高温下可自发进行 D. 低温下可自发进行 【答案】D
【解析】由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知
则根据
可判断,在低温某
一温度下,可使得即反应自发进行。
13.下列电池可用来测定的溶度积常数的是( )。
【答案】B
【解析】利用电池测定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的关键是设计一个由金属—金属离子电极和含有该金属的金属—金属难溶盐—离子电极构成的电池(注意,两个电极的实质相同)。两个电极反应的加和,必须与沉淀的溶解反应一致:
14.下列有关催化剂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催化剂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浓度越大,电极电势越大。饱和甘汞电极为
正极,其电极电势不变。电池电动势越大就意味着负极的电极电势越小,而题中给出的四种溶液
浓度最小,故其使得负极的电极电势最小,则溶液的电动势最大。
为一放热反应,并且此反应的
由此可判断该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