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809微生物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发酵罐。
【答案】发酵罐是指一种最常规的微生物液体培养装置。一般是指一钢质圆形直立容器,其底和盖为扁球形,中央有旋转轴和搅拌叶,底部有无菌空气通入管和出料口。顶部由投料口、观察窗和排气口,外层有保温夹套和测温装置等。
2. 几丁质酶体。
【答案】几丁质酶体,又称壳体,是一种活跃于各种真菌菌丝体顶端细胞中的微小囊泡,直径40〜70nm ,内含几丁质合酶,其功能是把其中所含的酶源源不断地运送到菌丝尖端细胞壁表面,使该处不断合成几丁质微纤维,从而保证菌丝不断向前延伸。
3. 产量常数。
【答案】产量常数是指处于稳定期的微生物菌体产量与营养物质消耗之间呈现出的有规律的比例关系。
4. 自养微生物
【答案】自养微生物是指能利用无机碳源的微生物。
5. 革兰氏阳性细菌。
【答案】革兰氏阳性细菌是指经过革兰氏染色后呈紫色的细菌。
6. 毒力与侵袭力。
【答案】毒力,又称为致病性,是指某种微生物对一定宿主,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疾病的能力,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由侵袭力和产毒素能力决定;侵袭力是指病原体具有突破宿主防御功能,并在其中进行生长繁殖和实现蔓延扩散的能力。
7. 呼吸(respiration )
,又称好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 ),是一种最普遍又最重要的【答案】呼吸(respiration )
生物氧化或产能方式,其特点是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脱下的氢(常以还原力[H]形式存在)经完整的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RC )又称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chain,ETC )传递,最终被外源分子氧接受,产生了水并释放出A TP 形式的能量。这是一种递氢和受氢都必须在有氧条件下完成的生物氧化作用,是一种高效产能方式。
8. 自养型(autotrophs )。
【答案】自养型(autotrophs )是指凡以无机碳作主要碳源的微生物。(种类较少)
二、简答题
9. 大规模工业微生物发酵生产与实验室微生物发酵试验有哪些异同?
【答案】(1)大规模发酵不同于实验室的发酵,主要是:
①规模大,即所用的设备庞大,占用场地大,人力、物力投入的规模大;
②消耗的原料、能源多;
③菌种符合生产菌种的要求,其生长代谢特性与大规模发酵相适应;
④后处理较困难、需进行成本核算等。
可用大型发酵罐和实验室所用发酵仪器、小设备等相比较,例如:用好氧微生物液体发酵的大型发酵罐与实验室发酵设施相比,从它的结构、功能和应用的特点、后处理、消耗、成本等说明差异;
(2)相同点可从菌种、产物产生的机制、发酵的基本条件、工艺主要过程和目的产品等方面叙述。
10.亚病毒因子有哪些类,各有何特点?
【答案】亚病毒因子包括:
(1)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 —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其裸露的低相对分子质量侵染RNA ,无蛋白质外壳、无编码功能、利用宿主RNA 聚酶II 进行复制;
(2)拟病毒:是一类报包袠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类病毒,极其微小,一般仅由裸露的RNA
或DNA 构成,其复制必须依赖辅助病毒的协助,可干扰辅助病毒的复制和减轻其对宿主的病害;
(3)朊病毒:又称“普利昂”或“蛋白侵染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蛋白因子,因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的同类蛋白质分子与其发生相似的构象变化,从而可使宿主致病。
11.如何初步判断并进一步验证某一细菌是否长有鞭毛?
【答案】在没有显微镜的条件下,可以通过观察生长在平板表面上的菌落形状或生长在半固体直立柱穿刺线上的细胞扩散现象,可推测某细菌可能长有鞭毛。
12.细菌液体培养到指数期后,如不创造特殊条件,必须进入稳定期,为什么?
【答案】营养物尤其是生长限制因子的耗尽;营养物比例失调;酸、醇、毒素等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 、氧化还原势等物理化学条件不适宜。
13.过滤除菌有些什么方法?哪种方法较为经济实惠?
【答案】过滤除菌有3种:深层过滤、膜过滤和核孔过滤。
深层过滤法,深层过滤器是由纤维或颗粒状物质制成的过滤板层;
膜过滤法,膜过滤器是由醋酸纤维素、硝酸纤维素或其他合成物质制成的具有微孔的滤膜;
核孔过滤法,萨比核孔过滤法核孔过滤器是由核辐射处理后再经化学蚀刻的薄聚碳酸胶片而制成。
深层过滤较为经济实惠,多用于工业发酵,后两种方法主要用于科学研究。
14.要获得生产用于洗涤剂的碱性蛋白酶的菌种,应怎么办?如从自然界筛选,应采取哪些主要步骤?
【答案】(1)要获得生产用于洗涤剂的碱性蛋白酶的菌种的方法:
碱性蛋白酶的生产菌种可从自然环境收集菌株筛选、购置专利菌种或向生产单位购置产量高的菌种3种途径获得。
(2)如果从自然界筛选,应采取的主要步骤,参考教材中图15-2的主要过程阐述,重要的是所用的稀释涂布平板,应该用产碱性蛋白酶菌株选择平板。
15.从土壤中分离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方法 (注明所用培养基及其碳氮源、培养条件)。
【答案】(1)从土壤中分离细菌的方法:
,趁热注入培养①制作PH7.0〜7.2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碳源为牛肉膏,氮源为蛋白胨)
皿中,凝成平板; ②将土壤制成
细菌。
(2)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方法:
,趁热注入培①制作pH 为7.2〜7.4高氏一号培养基(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是,氮源为硝酸钾)
养皿中,凝成平板; ②将土壤制成菌悬液,接种于上步制成的平板上;
③培养皿倒置于25〜30°C温箱中,培养7〜10天,便可得到菌落硬度较大、干燥致密、且与基质紧密结合、不易被针挑起的放线菌。
(3)从土壤中分离酵母菌的方法:
,趁热注入培养皿中,凝成①制作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马铃薯)
平板; ②将土壤制成
不透明的酵母菌。
(4)从土壤中分离霉菌的方法:
,添加80%乳酸数①制作pH 为自然的豆芽汁葡萄糖培养基(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豆芽汁)
滴,趁热注入培养皿中,凝成平板; ②将土壤制成:菌悬液,接种于上步制成的平板上;
③培养皿倒置于25〜30°C温箱中,培养3〜4天,便可得到菌落呈绒状、棉絮状或蝴蛛网状
菌悬液,接种于上步制成的平板上; ③培养皿倒置37°C温箱中,培养18〜24小时,便可得到菌落小、湿润、易被接种环挑起的菌悬液,接种于上步制成的平板上; ③培养皿倒置于28〜30°C温箱中,培养3〜5天,便可得到菌落较大、湿润、表面光滑、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