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大学文学院635哲学通论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7年西南大学文学院635哲学通论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题库(一) ... 2
2017年西南大学文学院635哲学通论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题库(二) ... 7 2017年西南大学文学院635哲学通论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题库(三) . 13 2017年西南大学文学院635哲学通论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题库(四) . 19 2017年西南大学文学院635哲学通论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题库(五) . 26
一、名词解释
1. 物质
【答案】物质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着无限多样的形态,无穷的变化发展,但归根结底都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都是物质的外在表现。
2. 物质
【答案】物质是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着无限多样的形态,无穷的变化发展,但归根结底都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都是物质的外在表现。
3. 客观辩证法
【答案】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与发展。
4. 客体非对象化
【答案】客体非对象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一方面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输出改变着客体,同时也需要把一部分客体作为直接的生活资料加以消费,或者把物质工具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生命活动之中。这些都是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即客体主体化。实际上,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表现。
二、辨析题
5.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社会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真理性检验的标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尽管哲学和具体科学是相互联系的,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而具体科学则以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为研究对象。上述说法混淆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把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混为一谈。
7. 辩证的否定就是全盘否定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辩证的否定是这样一种否定,它是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二是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总之,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
8.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绝对的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人类发展的规律,它的真理性一再被社会实践所证明。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提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这是它的绝对性,因而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它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人类实践所提出的一切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相对的。
(3)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无论从认识的广度还是从认识的深度上看,它都不可能穷尽一切真理,随着客观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得到发展、深化和完善,这是它的相对性,因此我们又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论述题
9.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论述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1)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
①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a.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
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 ②二者之间的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之间存在区别,但又相互联系。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就谈不到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斗争性意味着矛盾的相互排斥,甲方对乙方的排斥,必然引起乙方对甲方的排斥。正是对立面的相互排斥使它们处于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同一是包含差异和斗争的同一,斗争是同一基础上的斗争。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如果对立面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不为某种联系所规定,它们彼此间也就不成其为对立面,因而斗争也就无从谈起。
总之,矛盾双力一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必须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它们的同一,又在它们的同一中把握对立。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2)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由于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从统一走向对立,由此造成了生态危机。因此,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正视自然的价值,理解自然,改变我们的发展观,逐步完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构建美好的生态文化,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10.试论思维方法所具有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双重特征。
【答案】哲学所研究的思维方法,是指理论思维方法,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所进行的理性认识的方法,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一种认识工具系统,本质上是主体化了的客观规律,是在客观规律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工具和手段。思维方法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双重特征:
(1)任何思维方法都具有客观性。思维方法的原型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客观规律,是规则化、主体化了的客观规律和关系。例如,比较法是客观事物统一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反映,有统一性才有“同”,有多样性才有“异”,这才有“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的比较法。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则是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原型。思维方法最切近的现实基础是实践活动,思维方法的客观性直接来源于实践活动的客观性。思维的“逻辑的式”归根结底来自人们亿万次重复的“行为的式”,是先有实践的逻辑,然后才升华为思维的逻辑。实践活动的规模和水平,实践方式的先进程度,决定着人们思维方法的发展程度。
(2)思维方法又具有主观性。仅仅有客观性还不能构成思维方法,客观世界的规律和人类的实践活动只是提供了思维方法的原型和依据,还不是思维方法本身。客观规律和实践活动只有内化于人的头脑中,转化为思维活动的规律,通过主观的、逻辑的形式同人的自觉的精神活动相联系,才能成为科学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不仅是被人们认识了的客观规律,而且是主体依据这些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