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506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清代造园著作(一家言》作者、园林方面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答案】《一家言》全名《性翁一家言文集》,又名《闲情偶寄》,作者李渔,字性翁,钱塘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李渔是一位兼擅绘画、词曲、小说、戏剧、造园的多才多艺的文人,平生漫游四方、遍览各地名园胜景,颇以自己能作为造园家而自豪。先后在江南、北京为人规划设计园林多处,晚年定居北京,为自己营造“芥子园”。《一家言》共有九卷,其中八卷讲述词曲、戏剧、声容、器玩。第四卷“居室部”是建筑和造园的理论,分为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五节。李渔认为“幽斋磊石,原非得己; 不能致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即人们不能经常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乃退而求其次,摹拟大自然而创为园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熔铸、反映园主人或造园家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感受。因此,“主人雅而取工,则工且雅者至矣; 主人俗而容拙,则拙而俗者来矣”。在“房舍”一节中,李渔竭力反对墨守成规,抨击“亭则法某人之制,榭则遵谁氏之规”,“立户开窗,安廊置阁,事事皆仿名园,丝毫不谬”的做法,提倡勇于创新。在“窗栏”一节中,指出开窗要“制体宜坚,取景在借”。借景之法乃“四面皆实,独虚其中,而为便面之形”,这就是所谓“框景”的做法,李渔称之为“尺幅窗”、“无心画”,并举出他自己设计制作的数例。“山石”一节尤多精辟的立论,李渔非常重视园林筑山,认为它“另是一种学问,另有一番智巧”。他主张叠山要“贵自然”,不可矫揉造作。此外,在“山石”一节中李渔还谈到石壁、石洞、单块特置等特殊手法,并从“贵自然”和“重经济”的观点出发,颇不以专门罗列奇峰异石为然。他推崇以质胜文,以少胜多,这都是宋以来文人园林的叠山传统,与计成的看法也是一致的。
2. 分析余荫山房园林的布局和风格特点。
【答案】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距广州17千米。余荫山房为清代举人邹彬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
(1)布局
①余荫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十方圆三白步之中,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汉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②由祠堂、宅院、花园三部分构成,南北方向展开,花园位在其中。
(2)风格特点
①西半部以正方形水池为中心,南北中轴线上有两座建筑对称分布; 东半部以正八角形水池为中心,水池中心有正八角形水榭,亦有南北中轴线,东、西水池有一条横轴线穿过,水体风格受西方园林影响较大;
②园林花团锦簇,四季如春;
③园林雕饰丰富精美;
④建筑体量偏大,与环境不甚协调;
⑤园占地面积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充分表现了古代汉族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3.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什么? 试简单描述
【答案】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成熟的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相比较,它所具有的个性是鲜明的。而它的各个类型之间,又有着许多相同的共性,这些个性和共性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这就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一一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掇山、理水、植物配置、动物驯养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2)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中国园林建筑能够与山、水、花木、鸟兽等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的一面。并且把后者转化为前者,从而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即“天人合一”的哲理境界。
(3)浓郁的诗情画意中国园林运用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4)深邃高雅的意境中国园林还运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深化园林意境。园林意境通过状写、比附、象征、寓意、点题等手法,表现园主人的高尚情操、品德、哲理、生活、理想、愿望、憧憬等。从园林的创作角度是“寓情于景”:从园林的鉴赏角度看,能“触景生情”。
4. 谈淡早期寺观园林的选址条件、基本类型及其对我国风景名胜开发的意义。
【答案】(1)选址条件早期寺观园林选址一般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①是靠近水源,以便获得生活用水;
②是靠近树林,以便采薪和采集食物;
③是地势向阳背风、易于排洪、小气候良好。但凡具备这一个条件的地段也就是风景美好的地段。
(2)基本类型早期寺观园林的基本类型有,城市寺观园林和郊野寺观园林。
(3)意义魏晋早期寺观园林尤其是郊野寺观园林成为我国名胜风景开发的先河,成为宗教信徒向往的圣地,文人官僚游憩的乐园,来往商旅的宾馆。远离城市的名山大川再不是神秘莫测的地方,它们已逐渐向人们敞开其无限幽美的丰姿,形成早期旅游的风景名胜区。
5. 简述艮岳的造园艺术成就。
【答案】艮岳是汉族古典园林建筑之一,属于中国宋代的著名宫苑。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兴工,宣和四年(1122)竣工,初名万岁山,后改名艮岳、寿岳,或连称寿山艮岳,亦号华阳宫。1127年金人攻陷汁京后被拆毁。它的规模并不算太大,但在造园艺术方面的成就却远迈前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艮岳造园艺术的成就,从总体到局部,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筑山:天然山岳典型化的概括。万岁山居于整个假山山系的主位,其西的万松岭为侧岭,其东南的芙蓉城则是延绵的余脉。南面的寿山居于山系的宾位,隔着水体与万岁山遥相呼应。这是一个宾主分明、有远近呼应、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系,既把天然山岳作典型化的概括,又体现了山水画论所谓“先立宾主之位,决定远近之形”、“众山拱伏,主山始尊”的构图规律。
(2)置石:出现特置石。石峰,尤其是太湖石峰的特置手法,在宋代园苑里面已普遍运用,这种情况多见于宋画中。《历代宅京记》记大内后苑的前殿仁智殿的庭院中列二巨石,“高二丈,广半之”,东边的赐名“昭庆神运万岁峰”,西边的赐名“独秀太平岩”,皆由宋徽宗御书刻石填金字。而艮岳则无论石的特置或者叠石为山,其规模均为当时之最大者而且反映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3)理水:有完整的水系几乎包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河、湖、沼、浴、溪、涧、瀑、潭等的缩影。系与山系配合而形成山嵌水抱的态势,这种态势是大自然界山水成景的最理想的地貌的概括,也符合于堪舆学说的上好风水条件。后世画论所谓“山脉之通按其水径,水道之达理其山形”的画理,在艮岳的山水关系的处理上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反映。
(4)植物配置:植物品种多且配置方式有孤植丛植混交及片植等力一式。园内植物己知的共数}一个品种,包括乔木、灌木、果树、藤本植物、水生植物、药用植物、草本花卉、木本花卉以及农作物等,其中不少是从南方的江、浙、荆、楚、湘、粤引种驯化的。
(5)建筑:建筑40余处,几乎包罗了当时的全部建筑形式。建筑的布局除少数满足特殊的功能要求,绝大部分均从造景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其“点景”和“观景”的作用。艮岳称得起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它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把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各地的山水风景加以高度的概括、提炼、典型化而缩移摹写。
6. 简述圆明园的营建过程。
【答案】圆明园坐落于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室每到盛夏时节会来这里理政,故圆明园也称“夏宫”。
(1)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48年),是康熙赐给尚未即位的雍正的园林。
(2)1722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储值房,御以“避喧听政”。扩建后的圆明园,占地面积达到3000亩左右,每个景区内,既有庄严宏伟的宫殿,也有使人感觉轻松灵巧的楼阁亭台与回廊曲桥,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点缀其中。在雍正朝时期,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