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联合大学专门史中国通史(笔试)复试之中国古代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禅宗
【答案】禅宗又称宗门,是指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以其主张修习禅定,故名。相传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至五祖弘忍后,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南宗宣传顿悟,北宗宣传渐悟。南宗最为盛行,几乎取代其他各宗派,垄断了佛坛。以《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为主要教义根据,代表作为《六祖坛经》。禅宗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2. 《水经注》
【答案】《水经注》是北魏哪道元所撰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为东汉桑钦撰,记载全国水道137条,每条水撰为一篇,记其源流和所经地方。郦道元为之作注,作了20倍于原书的补充和发展,自成巨著。全书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补以支流小水共1252条,逐一探求源流,述其变迁,又详记所经地区、山陵、原隰、城邑、关津的地理、历史情况,以及名胜古迹等,对有关史事多所考证。《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名著,文笔生动流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 全真教
【答案】全真教又称全真道、全真派是指金元时期盛行的道教新宗派。大定七年由王喆创立。该派汲取儒、释部分思想,声称三教同流,主张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孝经》为主要经典,教人“孝谨纯一”和“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教义宣扬除情去欲,以柔弱为本,以清静为基,反对烧铅炼丹,提倡静坐苦修,以得道成仙。金末,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更
,是研究中西因随同成吉思汗西征,而使全真派在元朝得以壮大。李志常所著《长春真人西游记》
交通史的重要资料。至其后期,由于元朝统治者偏信佛教,全真道受到严重打击。
4. 六艺
【答案】六艺是指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由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组成。周代很重视贵族子弟的教育,从幼童开始,便学习这些技能。六艺教学也是根据学生
,主要接受基础文化知识年龄的大小和课程深浅循序进行。其中书、数是初级课程,称为“小艺”
教育; 礼、乐、射、御是高级课程,称为“大艺”是为培养统治人才和军事人才的教育目的服务的。
5. 《四库全书》
【答案】《四库全书》是清乾隆皇帝委派纪昀等许多著名学者编纂的一部规模庞大的类书。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共收书3503种,79337卷,装订成36000余册。所收之书的来源可
分为两部分:一是清廷的内府藏本,一是从各省收集的民间藏本。书成后共缮写七部,现完整保存下来的还有四部。《四库全书》编成后,编者们又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百卷,仍以经、史、子、集分类,类下又分目属。《四库全书》是18世纪70到80年代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项大型文化工程,在人类文化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6. 八王之乱
【答案】八王之乱是指西晋中后期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与乱者主要有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同、长沙王又、成都王颖、河间王顺、东海王越,以杨骏被杀后卫灌、汝南王司马亮辅政,并与贾后对抗为起始,以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宣告结束,前后历时16年,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内证,引发了西晋亡国和以及近300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只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7. 法家
【答案】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是法家的先驱; 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法”
,集法家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
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 思想和教育方面,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8. 大小和卓叛乱
【答案】大小和卓之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新疆回部白山派首领霍集占兄弟发动的叛乱。18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朝平定天山北路准噶尔部贵族叛乱时,被准噶尔部俘虏的维吾尔族
,他们兄弟两人纠集其他各部的维吾尔族上层首领大小和卓先后逃回。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分子发动暴乱。次年,清朝派军平叛。到1759年,终于将这次叛乱镇压下去。之后,清政府在喀什噶尔等地设置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他们受到伊犁将军的管辖。
二、简答题
9. 简述两税法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评价。
【答案】唐德宗建中元年在宰相杨炎的主持下实行两税法。
(1)背景
①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大批流失,军阀割据局面逐渐形成,山东、河北、河南不再为朝廷所有,政府的经济实力大幅削弱,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②国家控制的土地微乎其微,指望依靠名存实亡的均田制以解决财政危机,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③为了应付浩大的财政支出,政府增加了许多新的税目,这种方式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财政困境,反而造成赋役制度的进一步混乱。
④方镇州县各自为政,巧立名目,贪官污吏中饱私囊。豪强富户百般规避,转嫁负担,贫弱百姓则旬输月送,不得休息。
以上情况表明不改变旧的赋役征收原则,仅靠加重对现存课丁的压榨来维持财政收入的办法已经走上了绝路。
(2)内容
基本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主要内容包括:
①统一税目,以户税与地税为核心,将租庸调、杂摇以及其他一切赋敛纳入两税。
②依据土地财产划分户等,不论主客、丁中一律按户等高下征税,行商由所在地征收三十分之一。
③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六月纳毕,秋税十一月纳毕。
④量出以制入,以大历十四年的全国垦田数作为两税征收的基准额分摊各州。
(3)评价
两税法是中国古代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赋役制度改革。
①顺应了赋役制度发展趋势,扩大税源,使唐政府的财政状况走出困境。
②立法较为公平,有助于改变赋役不均的现象,大大增加了政府控制的户口。
③成为调节国家、地主、农民三者关系的重要的手段。
④唐政府长期不调整户等,使以贫富为差的原则不能充分体现。
⑤户税以钱定数,而钱币流通不足,渐至钱重物轻,农民实际负担随着物价趋势不断加重。⑥小的附加税并未完全囊括入内,政府仍有加重剥削的机会。
总的来看,这些缺陷主要是统治者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并非法之不善。
三、论述题
10.举例简要评述唐朝和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的党争及其影响。
【答案】(1)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不同派别的争权斗争,史称“朋党之争”。朝廷大臣分化组合,形成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两派相互倾轧四十余年。李党领袖李德裕和郑覃皆出身士族高第,以门荫入仕。而牛党领袖牛僧孺、李宗闵等,多由进士登第,反对公卿子弟垄断仕途。在对待藩镇的态度上,两派各执一词。李党世代公卿,支持唐廷抑制强藩,因为节度使强大影响到他们的利益;牛党大多来自地方州郡,与藩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利害相关,主张姑息处之,希望朝廷承认割据事实。在对待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问题上,双方态度也相去甚远。两党争持日久,最后变为意气相攻。除去不同利害,两党已无明显的政见不同。如当时朝堂宦官擅权,两党争相攀附权阉,以为援助。两党交替执政,相互攻伐,使腐败的朝廷更加混乱。
(2)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的党争与唐相似,如明后期朝中的齐党、楚党、浙党只是争权夺利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