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南民族大学外国文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通过《尤利西斯》与《奥德赛》的对应关系作家要传达什么意图?

【答案】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运用象征结构和“意识流”手法,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小说文体。他的《尤利西斯》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作品。

《尤利西斯》在写法和结构上模仿荷马史诗《奥德赛》,以象征手法写三位主人公在1904年6月16日从早8时到次日凌晨2时许,十八个多小时在都柏林的活动和精神历程。作者把勃鲁姆和斯蒂芬比作尤利西斯父子,所不同的是,他们的相互寻找不仅是肉体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他们都是漂泊无依、备受挫折的人,最后终于在对方身上找到了各自精神上欠缺的东西。作者通过他们的意识和潜意识活动,概括了西方整整一代人面临的思想困惑和危机,反映了都柏林市民的生活和精神风貌。作者通过勃鲁姆夫妇和尤利西斯夫妇的对照,用古代英雄反衬了现代人在欲望驱使下的卑微、平庸和渺小。作者悲叹人性的堕落,但他对自己笔下三个“非英雄”的种种弱点,也多少持欣赏甚至夸耀的态度,这就使这部小说的意蕴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2. 从《恶之花》看波德莱尔的现代性。

【答案】波德莱尔的代表作是诗集《恶之花》,在西方文学史上,它不仅是法国传统与现当代文学的分水岭,还是整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宣言书。它的出现,宣布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正式诞生,宣布了西方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开始。它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波德莱尔主张以丑为美,化丑为美,将丑入诗

波德莱尔打破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冲出“真善美”相统一的理论原则的樊笼,主张以丑为美,化丑为美,从恶中去发觉美,将丑入诗。这种美学观点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遵循的原则之一。波德莱尔不把善作为道德规范来表现,也不把丑恶仅仅看作是道德谴责的对象,而是把社会之恶、人性之恶作为审美的对象来描写。他歌颂的不是恶本身,而是恶之花。在《恶之花》中,波德莱尔第一次把大都会的生活和丑恶事物带进了诗歌王国,其主要的描绘对象,是大城市中形神扭曲,受欺凌、被遗弃的社会“贱民”波德莱尔。同时,诗人还主张深入到人类的恶中去,到那盛开着“恶之花”的地方去探险,即到人的灵魂深处去挖掘。这也是整个西方现代派文学实行笔触大转移,“外转内”的开始。

(2)波德莱尔提出了通感理论

通感理论是在《恶之花》的一首著名的、被称为“象征主义宪章”的是《通感》中提出来的。在这首诗中,诗人从两方面明确地阐述了他的通感理论。首先,诗歌以一种几乎神秘的笔调描述了人同自然的关系。自然界中万物彼此联系,互为象征,组成一座象征的森林,并向人们发出信息,于是,人和自然界,精神和物质之间就沉声一种信心相应的通感。其次,《通感》一诗还揭示了人的各种感官之间的互相感应的关系。人的各种感官的作用彼此代替沟通,本来是一种正常的

生理和心理现象,但波德莱尔以其伟大诗人所独具的慧眼和本领,将其作为通向“混沌而深邃的统一体中”,去破译那“象征的森林”所发出的模糊而不可解的信息的契机,并进而使之成为他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和他全部诗歌理论的基础。波德莱尔认为各种艺术种类之间也有通感,这一观点使得艺术表现手法也得到了大大地丰富。

(3)波德莱尔认为应以象征表现通感

象征是一个广义的说法,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以致现代派文学各流派都从中吸取养分。《恶之花》犹如创作手法的百科全书,现代派的各种创作手法都几乎可以从中找到源头。象征是波德莱尔用以描绘抽象的精神世界、丰富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法,是诗人一生所刻意追求的东西。他认为想象是各种才能的母后,它能创造一个新世界。他认为,诗歌能否成为诗歌,取决于语言,诗其实就是“语言的炼金术”。波德莱尔认为,音乐有一种不靠文字仅凭音响就能够发出暗示、激起联想、创造幻境的特殊功能。《恶之花》极富有音乐性。

3. 在《荒原》中“精神荒原”是如何“拼贴”而成的?

【答案】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是现代西方的重要诗人、戏剧家和批评家。他的《荒原》被认为是现代西方诗歌中的里程碑。这首长诗把西方文明比为“荒原”,抓住了时代特色;诗人着力抨击西方现代人的醉生梦死及灵魂堕落也切中时弊。

(1)《荒原》对荒原和荒原人意象的描写

《荒原》共434行,分为五章。第一章“死者葬仪”共76行,主要写荒原和荒原人的意象。诗人首先用对比

的手法写荒原上人们对春冬两个季节的反常心理,生动地勾勒出他们扭曲的心态。接着以一位贵夫人的回忆片断说明昔日的繁华已经一去不返,暗示西方文明的衰落。然后从《圣经》、瓦格纳的歌剧以及其他文学著作中征引典故,描画荒原上枯石遍野、干涸死寂的景象和现代人沉溺于欲望、无力自拔的情景。最后以伦敦这座“没有实体”的城的特写镜头展示荒原的全貌。

(2)《荒原》把戏剧性场面拼接、意象组合纳入“荒原”象征结构

《荒原》把看起来互不关联的戏剧性场面拼接起来,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组合起来,纳入一个关于“荒原”的象征结构,从而使这些看似无关的场面和意象获得了内在的联系,揭示了西方文明衰退的历史必然性。为了表现一个丑恶、病态的现实,这首诗必然选用丑恶、病态、卑微的意象,这与浪漫主义诗歌往往采用健康、美好、高雅的意象截然不同,正是在这里以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为发端的现代主义诗歌与浪漫主义分道扬镳,《荒原》继承了《恶之花》的传统,全诗充满了枯槁、干涸、破碎、散乱、空虚、孤独、丑陋、衰老、荒蛮、死尸等意象。

4. 马克•吐温如何刺破了“美国梦”?

【答案】马克•吐温是19世纪末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家。他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揭露美国资本主义虚伪的民主和自由,揭发美国种族主义对黑人的迫害和美帝国主义对外的侵略和扩张。

(1)《竞选州长》为“美国的民主”描绘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

《竞选州长》是马克•吐温早期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作品主人公作为独立党的候选人参加了纽约州州长的竞选,自信“声望很好”。但是,参加竞选的共和党和民主党利用报纸以选民的名义接二连三地给他扣上“伪证犯”、“小偷”、“盗窃犯”、“舞弊分子”等等莫须有的罪名,并在公开场合对他进行了人身攻击,搞得他声名狼藉,迫使他不得不声明退出竞选。作者紧紧抓住资产阶级报纸专事造谣、诬陷这一特征,有力地揭露素称“最民主”的美国“民主”选举的虚伪,指出它不过是对人民的欺骗与愚弄。作品篇幅短小,但是写得泼辣有力,用夸张、讽刺的笔法烘托出喜剧的气氛,突出讽刺的主题,为“美国的民主”描绘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

(2)《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使人们认识到“民主美国”的真相

《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是马克•吐温的另一篇短篇佳作。作品通过华工艾颂喜踏上美国陆地后的遭遇,用理想的“美好”和现实的可怕做鲜明的对照,用喜剧的情节突出了他的苦难,增强了作品的批判意义。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为了开发本土,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从各方面招募工人。几万名华工也被招募到美国,从事开疆修路的繁重劳动。这篇作品是由一个天真老实的华工艾颂喜的几封信组成的。他听信了美国是“人间天堂”,“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谎言,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应募来到美国寻找幸福。他刚到美国的港口,就遭到了警察的棒打、脚踢,行李也被没收。踏上美国的陆地后,不但遭到狗咬,还被送进监狱。艾颂喜的种种不幸,使人们认识到“民主美国”的真相,艾颂喜的遭遇就是当时华工在美国的典型遭遇。

(3)《镀金时代》对美国政界腐败的揭露

《镀金时代》是他第一部长篇作品,也是一部思想性较强的现实主义小说。当时的美国,经济发展迅速,但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内里的污秽败坏。社会上主宰一切的是金钱,作品紧紧扣住这一时代特点,勾画了风行各地的投机活动,谋求横财暴利的社会风尚,以及政界、司法界、新闻界的贪污盗窃、贿赂诈骗等丑行。小说情节围

绕着兴建城市、铺设铁路、开辟航道等等投机发财的事件展开。塞拉斯上校的形象,是依靠投机取巧发财致富的暴发户典型。在他眼里,处处都是发财的机遇,事事都可以用来为他当上富翁效劳。参议员狄尔沃绥是一个官僚的代表,他表面上假仁假义,骨子里钱迷心窍,贪污受贿、投机诈取无所不为。作家通过这一政客,揭露了美国政界的腐败。

马克吐温是通过他的小说讽刺了当时的美国社会风气,刺破了“美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