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72中国古代文学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答案】“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是鲁迅对《聊斋志异》艺术特色的评价。蒲松龄吸收了唐传奇的优点,借用传奇的笔法和技巧,重视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故事情节曲折有致,描绘更加生动细腻,尤其是在妖神鬼狐的形象上,他们多具人情,偶尔又表现出非人的特点,虚幻情节和现实情节融为一体,使他们的形象千姿百态,个性突出。《聊斋志异》不仅标志着我国传统志怪小说及传奇的中兴,而且代表了文言小说的高峰。
2. “声音之道与政通”
【答案】“声音之道与政通”是音乐政治化的阐释,出自公孙尼子。公孙尼子《乐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公孙尼子认为,音乐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音乐要反映真实的思想感情,音乐必然表现社会的政治,为政治服务。
3. “春秋三传”
【答案】“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的合称。《春秋左氏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单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 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 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内容丰富; 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从而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春秋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中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春秋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4. 四声猿
【答案】《四声猿》是明代徐渭的一组杂剧。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鸣四声更属断肠之歌,故其名奠定了全剧的基调。这组杂剧分别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翠乡梦》,全称为《狂鼓吏渔阳三弄》(一出),《玉禅师翠乡一梦》(二出),《雌木兰替父从军》(二出),《女状元辞凰得凤》(五出)。四剧独立,合为《四声猿》,被誉为“明曲第一”。其中《狂鼓史》成就最高,是典型的单折短剧。《四声猿》中有徐渭才华难展的悲哀,其表情酣畅淋漓,艺术上有独创之处,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简答题
5. 简述大历诗风的特点。
【答案】大历诗风是指唐代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代表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他们都擅长五言律诗,风格大致相同,个性表现不强烈不分明,遣词造句都偏重于工整精练。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诗歌艺术讲究格律辞藻,工于白描写景,追求清雅闲淡的艺术风格。大历诗风的主要特点有:
(1)情感萧瑟落寞,语言色彩暗淡清冷
由于大历诗人多生不逢时之感,意气消沉,受其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的诗歌词语的选择,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情,追求清雅高逸的的情调。
(2)题材相对狭窄
大历十才子的诗主要表现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山水与人情是描写的重点,很少提及国家以及社会。
(3)意象类型的二元化:象征性和描述性意象
在大历诗中,诗人寂寞冷落的情思,多通过象征性意象或描述性意象表达出来,形成了两种意象类型:象征性意象和描述性意象。大历十才子的诗,虽善于运用细微清幽的自然意象,以一、二两联诗句就勾勒出“诗中有画”的优美境界,但往往构不成通篇浑融一气的意境。而且不少诗作过于讲究描写技巧而显雕琢,以至常常有佳句而无佳篇。
(4)刻画精细,语言省净,善于炼试,含蓄多味
大历诗风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
(5)骨气明显减弱
由于诗作内容狭窄,过于追求诗艺技巧的洗练,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6. 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
【答案】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的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变化,战乱生活题材很自然地进入诗歌创作中。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生动深广、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因而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1)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至德元年唐军陈陶斜大败,继又败于青坂,杜甫有《悲陈陶》《悲青坂》; 收复两京,杜甫有《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己临贼境二十韵》; 九节度兵围邺城,看来胜利在即,杜甫写了《洗兵马》; 后来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员而沿途
征兵,杜甫有“三吏”、“三别”。杜甫的有些诗,还可补史之失载,如《三绝句》中写到的渝州、开州杀刺史的事,未见史书记载。写时事,不始于杜甫,但是到了杜甫,才从如此广阔的视野并如此频繁地写时事。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
(2)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而是它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如在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了玄宗沉酒声色的情景。杜甫写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是从一个人、一个家庭写起的,写他们的遭遇。写他们的内心的悲酸。如《无家别》写道故乡荒凉,老母病死,归来无家,而只得再次从军,令人不忍卒读。他把战火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一一展开,令人千载之下,为之动情。他的有些诗,虽不是直接写时事,只写一己的感慨,但却与战乱灾难息息相关,从他的感枪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其时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这一类诗也具有诗史的意义。
(3)杜诗的诗史性质,决定了它写作方法的变化,盛唐诗创造玲珑兴象以抒情,杜诗则用叙事手法写时事。可以说,大量使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是杜甫的创造与贡献。
7. 《九歌》的创作特点。
【答案】《九歌》是屈原吸取楚地的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一组意象清新、语言优美并富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抒情诗。《九歌》的艺术特点主要有:
(1)具有明显的表演性
《九歌》是歌、乐、舞三者合一的,从《九歌》中人们能看到不少对舞乐的描述,如《东皇太一》:“扬袍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即是对当时歌、乐、舞同时表演的记录。《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唱,如《湘君》《湘夫人》,男女双方互表心迹,对唱的痕迹十分明显。无论是歌、乐、舞三者一体,还是巫与神分角色演唱,都具有一定的戏曲因素,是后世戏曲艺术的萌芽。
(2)描写人物心理细腻深入
《九歌》在描写人物心理方面十分细腻深入,除了那些一往情深的倾诉外,还叙写了一些细节,如《湘君》言:“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由爱之深、思之切,而生焦虑疑惑之心,对痴情心态的描述可谓入木三分。此外,诗人善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湘夫人》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干古言秋之祖”。《山鬼》中众多的景物描写:林深杳冥,白日昏暗,浮雨连绵,猿啾狖鸣,风木悲号,那种压抑低沉的气氛,真切地表现了山鬼的孤独和绝望之情。
(3)语言极富表现力
《九歌》的语言自然清丽,优美而富有韵味,节奏舒缓深沉,不论是写情还是摹景,都能曲尽其态,有极强的表现力。在传达悲剧性的意境中,尤能低徊婉转,韵致悠长。后人赞曰:“激楚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