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805中国古代文学史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805中国古代文学史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805中国古代文学史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 10 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805中国古代文学史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 17 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805中国古代文学史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 23 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805中国古代文学史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 30
一、名词解释
1. 韩孟诗派
【答案】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以及贾岛、卢全、马异、刘叉等人。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诗风尚奇求险,韩愈奇而雄,孟郊奇而古,贾岛奇而清,卢仝奇而怪。他们具有独特的审美品味,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搞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由于受韩愈占文运动“陈言务去”的影响,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注重苦吟和锤炼功夫,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2. “桐城中兴”运动
【答案】“桐城中兴”运动是曾国藩为使桐城派适应时代需求而进行的一场革新运动。曾国藩自称论文师从方苞、姚鼐,为文义法也取自桐城派。但他颇不满于某些桐城末流文章的拘谨平淡,因此在文章表现的内容上强调了经世致用; 而在文章的表现形式上,则吸取了汉赋的优点,高洪雄健,呈现出阳刚之美。这就将桐城派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一一以湘乡派为主流的阶段。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所以,曾国藩实有“中兴”桐城派之功。
3. 气盛言宜
【答案】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作家的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浩然之气”含义接近。气盛言宜的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辛派词人
【答案】辛派词人是指南宋时期受辛弃疾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诗词流派。其成员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辛弃疾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的传统,把爱国激情与豪壮的英雄本色注入词中,以其丰富深刻的内容与豪放劲健的风格感染了同一代词人。他们的词作继承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意象宏大肆意、风格雄豪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以抗敌爱国、感叹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使词更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但不如辛词蕴藉。
5. 《己亥杂诗》
【答案】《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龚自珍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己亥杂诗》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6. 《云谣集杂曲子》
【答案】《云谣集杂曲子》是敦煌石室中所发现的晚唐抄本词曲卷子。原题为“云谣集杂曲子”,收词30首,抄写时间不晚于后梁乾化元年(911),比《花间集》的编订(后蜀广政三年,940),早出近30年。《云谣集杂曲子》是我国第一部词的总集,收有唐开元以来的里巷之曲,作品题材范围较广,与盛唐写边塞、闺怨一类相同,兼有沉郁雄奇和艳丽深厚,反映了早期民间词所特有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
二、论述题
7. 南朝文笔说体现了怎样的审美观念?
【答案】“文笔”说是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中由文体论见本质论的重要学说。六朝人辨析文学体制的论说,一般以有韵者为文、无韵者为笔。前者是纯文学,后者则包括一般有文采的文章。南朝文笔说体现了两种审美观念,分别是注重形式美和注重辞藻美与情感美。
(1)注重形式美
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的选文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开始接触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问题。“沉思”“翰藻”,实际上涉及艺术思维的特点及艺术创作的形象特征问题。“沉思”指的是文学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想象活动,应该说,“沉思”与刘姗所说的“神思”,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翰藻”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华美辞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语言和一般理论文章、应用文章的语言是有差别的。但是,萧统的这种认识毕竟还是一些初步的朦胧的体会,只局限于感性认识,当他要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的时候,还不能正确地表达出这种艺术思维的特点,说“沉思”,类乎深思,不能有效地区别开理论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不同。说“翰藻”,偏于外表形式之美,也不能分清艺术形象与一般文章的华丽辞藻之间的差别。
(2)注重辞藻美和情感美
①注重辞藻美
梁元帝萧绎小以有韵、无韵来区分文笔,他在《金楼子·立言》篇中说:“古人之学者有二,今之学者有四。夫子门徒,转相师受,通圣人之经者,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谓之学。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而学者率多不便属辞,守其章句,迟于通变,质于心用。学者不能定礼乐之是非,辩经教之宗旨,徒能扬榷前言,抵掌多识,然而挹源之流,亦足可贵。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至如
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而古之文笔,今之文笔,其源又异。”萧绎在这里既强调了文学与学术的不同,又提出以感情充沛、音韵流畅、词采华美作为文的标志,这比萧统又更进了一步。这个标准的提出,是和诗赋是当时主要文学体裁的实际情况分不开的。不过,它也有不科学的地方,因为音韵流畅和辞采华美亦不能作为文学的基本特征来看待。
②注重情感美
南朝以来,抒情性文学形成了创作高潮,文体分类产生了更多的文学性需求。例如《文心雕龙·总术》有这样的说明:“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有韵”之“文”即指当时流行的诗、赋-类押韵之文。萧绎《金楼子·立言》也做出了清晰的表述。可见在南朝文论家的认识中,“笔”是与诗不同的“章奏”类应用、论说文字; 而“文”则不仅有刘勰所谓“韵”(音律美)的特征,也应具有陆机所谓“绮靡”(文采美)的特征,由此抒发“情灵摇荡”的审美感情。
综上所述,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文学的自觉的时代。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文笔之分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并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至如文者,惟须绮毅纷披,宫微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他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是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已接近人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8. 刘熙载称五代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艺概·词曲概》),试结合作品进行评述。
【答案】清代著名学者刘熙载在其诗文评论著作《艺概》中曾经指出:“齐梁小赋,唐末小诗,五代小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盖所谓‘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也”。刘熙载的这种对于不同旨趣、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能够不“著于一篇”,不强分轩轾,其长处与不足都如实指出的治学态度,是值得后人称道的。刘熙载这里所说的“小”,是就题材和内容而言的,他说的“好”,是就手法和技巧而言的。在他看来,五代词的主要内容是写景状物,其生活气息浓厚,文采繁华,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即“虽小却好”; 然而五代词思想内容贫乏,格局小,甚至不乏脂香腻粉的气味,即“虽好却小”。
(1)敦煌词
敦煌词在体制上亦属粗备型体,未完全成熟。其所咏内容,一般与词调大致相符,这种“咏调名”的现象,与其后词在内容上离调愈来愈远不同,亦属早期词调初创时的特征。
①敦煌词造意遣词保存了民间词的素朴风格,富于生活气息
敦煌词代表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作者来源复杂,各篇在体制上成熟的程度不同,从思想内容到表现上的工拙、精粗、文野,差异很大,拙朴固然是其本色,但也有不少作品讲究词藻华饰,甚至文与白,纤巧与朴拙,并见一篇之中。
②敦煌词市井化,甚至艳情化趋势的出现
同时,敦煌词的相当一部分作品,表现出重心向抒情方面转移,以及市井化,甚至艳情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在经过编订,可能也经过润色的《云谣集杂曲子》中,表现更为突出。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