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706教育学专业综合之普通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根源特质
【答案】根源特质是卡特尔人格理论术语。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其基础的决定个体行为的内部特质,是人格结构最重要的部分。对人格测验加以因素分析可获得表面特质,进一步分析表面特质可获得根源特质。准确识别控制行为的根源特质能较好地预测个体行为。 2. 问题情境
【答案】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而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一般来讲,刺激模式与个人认知结构越接近,问题越容易解决。
3. 表象
【答案】表象是指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表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同时,表象也促进了问题解决。
4. 格式塔
【答案】格式塔意为“完形”、“形状”,其含义在于强调意识经验的完整性或完形性,如知觉中实际呈现的形(形状、形体、形象、符号等)。格式塔初始于1910年韦特海默对似动现象实验的观察,认为对静止物体在一定条件下所产生的视知觉运动现象并非个别感受的综合,而是一种全新的现象,是一种无需再分析的知觉结构,即它本身具有整体性。
二、简答题
5. 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机率就会提高。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学习而形
成的一种反应形式。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如下:
(1)二者联系
①操作性条件反射对理解复杂的心理现象有进一步的意义。它是对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
②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有共同规律。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反射,而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 在消退后又都会自然恢复。而且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操作性条件反射也有泛化和分化。
(2)二者区别
①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什么使狗流唾液? 是食物。食物作为无条件刺激很明确;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什么使白鼠去抓机关? 只好认为是由它身体内部的某些情况。
②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前; 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后。
③反应方式不同。在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 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往往既包含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也包含有操作性条件反射。
6. 当看到远处有一个人慢慢地在向我们走来时,我们可能会运用哪些线索米判断这个人离我们的远近?
【答案】根据题意,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线索来判断距离的远近:
(1)生理线索
①调节。调节是指水晶体的曲度由于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它只在几米的范围内有效,而且也可、很精确。
②辐合。辐合是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会将视轴汇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根据辐合角的大小,人们可以获得距离的信息。
(2)单眼线索
①对象重叠:如果一个物体部分地遮盖了另一个物体,那么被遮盖的物体就会被知觉得远些。 ②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伸延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
③空气透视: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输过程中是有变化的,表现为远方的物体更模糊些
④相对高度:其它条件相同时,视野中两个物体相对位置较高的那个,显得远些。
⑤纹理梯度:视野中的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大小与密度,会随着物体距离的变化而发生有层次的变化。
@运动视差: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上将出现差异。
⑦运动透视:观察者向前移动时,周围的物体也会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大,远处物
体小。
(3)双眼线索
当两眼辐合到空间中的一点时,我们假定这样一个平而,该平面上的所有点都将投影到两眼网膜的对应区域,此平面就叫做视觉单像区。如果观察者改变他的注视点,视觉单像区也将随着变化。
7. 简述心理测验编制的基本过程。
【答案】编制心理测验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编制目的,明确测量对象,测量的心理功能是什么,以及测量的用途。
(2)编订测量计划:确定测量覆盖的内容范围,以及在每个内容点上的权重。
(3)编辑测量项目:收集测量资料,选择测量项目的形式,编写测量的项目。
(4)预测与项目分析:通过预测来估计项目的难度与区分度,以进一步筛选项目。
(5)合成测验:选择合适的项目,编排项目并编制复本。
(6)测量的标准化:包括实测内容、实测过程、测量评分和解释测量分数的标准化。
(7)鉴定测量:确定测量的信度系数和效度系数。
(8)编写测量使用说明书:说明书应包括测量目的,功能,理论依据,测量内容和方法,评分方法,信度,效度等内容。
8. 阐述感觉的特点和意义。
【答案】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应。
(1)感觉有以下特点:①感觉是对当前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直接反应,而不是对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反应; ②感觉是对刺激物给别属性的反应; ③感觉是客观内同和主管形式的统一。
(2)意义:
①感觉是人的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也是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成分。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感觉担负着对复杂事物的简单要素进行分析的任务。
②感觉是认识的入口,通过感觉,人才能认识和分辨事物的各种基本属性,才能知道自己身体的运动姿势和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只有在感觉所获得的信息基础上,其他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才能得到产生和发展。对于每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无法忍受的。感觉剥夺实验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综上,感觉既能提供人类生存的重要线索和依据,为维持个体身心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9. 简述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主要衣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专家与新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理解和表征问题上的差异
专家总是纵观整个问题的背景和其中各成分间的关系,因而根据问题解决时所使用的原则或
方法来理解问题; 而新手却只看到孤立的问题本身或表面,如问题陈述中所使用的词汇和物件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