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876会计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
【答案】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是指被投资企业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负债及或有负债公允价值后的余额。采用权益法进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投资企业为了更为客观地反映在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中享有的份额,应将初始投资成本按照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和持股比例进行调整。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性质与商誉相同,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在投资期间也不摊销;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2.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答案】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从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是指公司董事会批准财务报告报出的日期。通常将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按其性质和处理方法分为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具有两个性质:
(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在特定期间内发生的事项,即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事项。
(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并非涵盖上述特定期间内发生的所有事项,而是指该期间内发生的两类事项:
①与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状况有关的事项;
②虽然与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状况无关,但对企业财务状况具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3. 存货
【答案】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资等,包括企业为产品生产和商品销售而持有的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商品、周转材料等。存货通常在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被消耗或经出售转换为现金、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等,具有明显的流动性,属于流动资产。在大多数企业中,存货在流动资产中占有很大比重,是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答案】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具体来说,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
值小于其计税基础,将产生应纳税暂时生差异。
5. 成本与费用
【答案】(1)成本的含义
成本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成本是指为了取得资产或达到特定目的而实际发生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狭义成本是指为了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实际发生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即生产及劳务成本。不论是广义或狭义成本概念,均可以将成本概括为对象化的耗费。
(2)费用的含义
费用分为狭义费用和广义费用。狭义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为了取得狭义收入而发生的耗费。广义费用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其表现形式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减少,但不包括与向所有者分配等有关的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狭义费用包括营业费用和投资损失。广义费用可以分为本年税前费用和所得税费用两部分。本年税前费用除了包括狭义费用之外,还包括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和营业外支出。
(3)成本与费用的关系
费用和成本均是对耗费按用途进行的分类。费用是对耗费按当期损益进行的归集,而成本是对耗费按对象进行的归集。
6. 资本公积
【答案】资本公积是指归所有者所共有的、非利润转化而形成的资本,主要包括资本溢价(股本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等。其中,资本(或股本)溢价是指股东的出资额大于其在企业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的差额,属于股东投入资本的组成部分。其他资本公积主要是指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一般是由特定资产的计价变动而形成的,当处置特定资产时也应一并处置。
7. 货币资金
【答案】货币资金是指可以立即投入流通,用以购买商品或劳务,或用以偿还债务的交换媒介。在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的流动性最强,井且是唯一能够直接转化为其他任何资产形态的流动性资产,也是最能够代表企业现实购买力水平的资产。
货币资金一般包括硬币、纸币、存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以及本票和汇票存款
,一般不能视为等可以立即支付使用的交换媒介。凡是不能立即支付使用的(如银行冻结存款等)
货币资金。就其具体内容看,货币资金一般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8. 利润表
【答案】利润表是用来反映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一种财务报表。在利润表卜,
,并求出报告期的利润额。利要反映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的所有收入(广义)与所有费用(广义)
用利润表,可以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成果和投资效率,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盈利趋势。
二、简答题
9. 会计准则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如何分类的? 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答案】(1)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将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分为两类,即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
①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是能够对资产负债表日或以前所发生的事项提供新的或进一步的证据,从而有助于对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的有关金额作出重新估计的一种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也就是说,调整事项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表明依据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所确定的某些财务报表数据已不恰当,应该据以调整这些财务报表项目,从而为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新的或进一步证据的事项。
②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是在资产负债表日以后才发生或存在的、不影响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状况,但如不加以说明,将会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估计和决策的一种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2)这样分类的原因在于:
①调整事项能对资产负债表目的存在情况提供追加的证据,并会影响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的内在估计;
②重要的非调整事项虽然不影响资产负债表目的财务报表数字,但可能影响资产负债表以后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加以说明将会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估计和决策。因此需要将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这样分类,加以披露。
10.会计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有哪些? 其适用条件如何? 小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财务报表有何不同的影响?
【答案】(1)会计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有三种,具体包括:①追溯调整法; ②当期法; ③未来适用法。
(2)三种会计处理方法有其不同的适用条件,具体如下:
①追溯调整法,一般适用于会计政策变更;
②当期法,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不允许采用;
③未来适用法,一般适用于会计估计变更。
(3)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财务报表有不同的影响,具体如下:
①在追溯调整法下,会计变更引起的累积影响数调整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因此,会计政策变更将直接影响期初的留存收益,使所有者权益出现变动。同时,会计政策变更涉及的相关资产、负债科目的调整,将导致资产结构发生变化。
②在当期法下,要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将其计入变更当期的损益,且不必调整比较财务报表数据,但为了使报表具有可比性,需要报告备考数据。现行会计准则不允许采用这种方法。
③在未来适用法下,不需要计算会计政策变更产生的累积影响数,也无须重编以前年度的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