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610哲学综合知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因果联系有哪些特点?

【答案】(1)因果联系的内容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2)因果联系的特点

①因果的关系是确定的

原因在先,结果在后是因果联系的基本特点。因果联系就是包括时间先后次序在内的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普遍联系。

②因果的区别是相对的

如果把具体的原因与结果纳入事物无限发展的链条之中,那么,统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又是原因,反之亦然。

③因果的关系是多样的

宏观世界不同于微观世界,生物界不同于非生物界,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自然界的因果关系是自发地起作用的,而社会领域中的因果关系是通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而实现的。

④因果联系是复杂的

主要的类型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在分析复杂的因果联系时,一定要进行具体的、全面的分析。

2. 为什么“自我异化和自我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

【答案】“自我异化和自我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是马克思考察共产主义的出发点。

(1)含义

①异化的过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异化使人丧失主体性和主体意识,约束人的自由,控制人的发展; 在异化的过程中,具有能动性的主体通过调控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克服异化,扬弃异化。

②异化为异化的扬弃准备了物质条件、思想条件、组织条件。

异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通过异化劳动不断为克服异化、扬弃异化准备物质条件,积累财富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认识异化的产生和扬弃的过程,还是无产阶级不断壮人,不断开展斗争的过程。

(2)具体分析

这句话实质上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异化进行了剖析,即:异化是人类社会矛盾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活动,是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异化本身束缚了人的发展,但对异化的克服和扬弃又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可见,异化虽然与自由对立,但其最终是朝向自由的。可以说,异化和异化的扬弃作为同一事物对立统一的双方,其统一性表现为两者相辅相成,同时产生并同时消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对立性表现在两者产生至消亡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进行着“异化一一调整实践活动,克服异化一一异化……”的矛盾运动过程。人作为活动主体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通过异化与异化扬弃的矛盾而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

(3)评述

异化与异化扬弃是同一历史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而这一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纵观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历史发展,异化现象从自然形成的分工出现后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人类社会在异化与克服异化的过程中实现了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3. 简述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答案】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这是正确的; 但旧唯物主义主张认识是直观的被动的反映,是错误的。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它把主体理解为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只是反映世界的人,离开了实践考察认识问题。把客体仅仅理解为认识的对象,不懂得主体是积极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没有看到客体还是实践的对象; 只看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实践关系,因而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缺乏辩证法的观点,把认识看成是一个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并且是一次完成的。

(3)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因而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了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它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认识论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认识论。

4. 如何理解马克思曾指出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答案】“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过的观点。这句话主要体现了哲学的时代性和功能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1)时代性

①任何哲学理论的产生尽管离不开创立这种哲学的哲学家个人,但从根本上说来,是与它产生的那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条件分不开的;

②它同那个时代的需要密切相关。虽然有些哲学体系中包含某些编造和冥想的成分,但从这种哲学产生的背景以及它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来看,都离不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

(2)功能性

①哲学作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提供了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

界途径,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论,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 ③哲学具有一种独特的批判功能。哲学不是简单地、刻板地描述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而是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这种关系作出评价。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重视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提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一命题。

5. 如何全面理解可能性这个范畴?

【答案】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为全面理解可能性范畴,区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要分清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事物中存在内在的根据、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变成现实的趋势。不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事物中并没有任何根据,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变成现实的事情。我们要做那些可能实现的事情,而没必要去做那些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2)要分清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具备了充分必要的条件和根据,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是指虽有一定根据,但尚不具备必要条件,根据还不充分,当前无法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虽然当前无法实现,但随着现实的发展,条件的成熟,它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做那些具有现实可能性的事情,而尽量不要去做只具有抽象可能性的事情。

(3)要分清相反的现实可能性

即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我们要努力促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防止坏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4)要分清可能性的大小

把握可能性的大小,可以创造条件,正确地规定自己行动的目的和任务,使有利可能性的或然率增长,使不利可能性的或然率减小。

6.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1)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在给人们提出新课题的同时,也不断地提供了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不仅能使人们小断解决认识课题,而且也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3)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使神经系统受到新的刺激,从而逐渐完善和改变了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使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