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726人文地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亨丁顿
【答案】美国地理学者亨丁顿在其《气候与文明》一书中,特别强调了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他认为人类文化只能在具有刺激性气候的地区才能有所发展,而热带气候单调,居民生活将永远陷于相对贫困。
2. 旅游动机
【答案】旅游动机是一个人外出旅游的主观条件,包括旅游者身体、文化、社会交往、地位和声望等方面的动机。促发旅游动机产生的心理需要有两种:即探新求异的积极心理和逃避紧张现实的消极心理。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除有个性心理因素和个人因素外,还有某些外部因素。
3. 农村聚落体系
【答案】农村聚落体系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农村聚落数量众多,规格不一,分布地域不同,职能和特点各异,根据其人口规模、经济职能、服务范围等因素可将一定范围内的村镇划分为若干等级,等级越高,规模越大,其影响地区越广,数量则越少,不同等级的村镇问往往存在着紧密联系,从而在空间上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特点的村镇体系。分析研究村镇体系的合理结构与空间布局,对村镇规划有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4.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答案】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人地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机制。在这个巨系统中,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相结合,就形成了人地系统发展变化的机制。
5. 适度人口
【答案】适度人口论是探讨一个国家在现有的资源、科学技术水平下最适宜的人口规模的学说。它作为一种独立的人口理论,正式形成于20世纪初,奠基者是英国经济学家E ·坎南,1888年,他在《初等政治经济学》中认为“适度人口”是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规模; 最初确定“适度人口”概念的是瑞典经济学家K ·维克塞尔,他在《论适度人口》中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应当有其适度的人口规模、合适的人口密度,绝不能使人口规模超过该国的农业资源及它所能提供食物的综合能力,一国的人口增长应与它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适度人口论最初探讨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后扩展到探讨最适当的人口密度和人口素质。
6. 人地关系图式
【答案】人地关系图式是斯宾塞和托马斯在《文化地理学概论》中提出的。该图式展现的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内人地关系的模式。该图式包括人口、自然生物环境、社会组织和技术等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六对联系带,每对联系带义都受到另两个要素的影响,因此,该图式反应出的系统具有复杂的关系。这四个要素组成人地关系的基础,缺一不可。
7. 城市地域结构
【答案】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在地表上的实际范围,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系列上的投影,由两个大的部分组成:一是己经成为市区的里侧建成区:二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联系频繁的外侧郊区。
8. 决策支持系统
【答案】决策支持系统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针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该系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所需的数据、信息和背景资料,帮助明确决策目标和进行问题的识别,建立或修改决策模型,提供各种备选方案,并且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通过人机交互功能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为正确的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它通过与决策者的一系列人机对话过程,为决策者提供各种可靠方案,检验决策者的要求和设想,从而达到支持决策的目的。
9. 文化整合
【答案】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特别是当有不同文化的族群杂居在一起时,他们的文化必然相互吸收、融合、涵化,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逐渐整合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文化整合过程是在矛后与斗争的反复交替中不断前进的。文化在经历了冲突、调整和适应之后,就达到了整合的趋向。文化整合的结果往往促进新文化的产生,给社会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10.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答案】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典型代表为我国郑州,它位于黄河中下游,是中部平原的中心地带,农业历史悠久发达,且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通过多年的发展成为整个中原地区产品交易的中心,从而达到城市化进程。
11.边缘城市
【答案】边缘城市是指受本省中心或省会城市辐射较小的城市。德国地理学家哈伯特·路易提出的”边缘城市”概念。城市形态从单核心格局向多核心、网络化方向发展以及城市核心区在扩
散中出现新集聚的过程中,在郊区发展起来的兼具商业、就业与居住等职能的综合功能中心,这成为了”边缘城市”理论的原型。
12.乡土文化区
【答案】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具体指某一地方、区域的教育、科学、文艺等精神文化和某一地方、区域的历史遗迹、文化等。
二、简答题
13.什么是中心地理论? 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案】(1)中心地理论的概念
中心地理论是关于一定区域或国家内城市和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即城市的“等级一规模”学说。是由德国的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村镇及其四周的农村服务区之间的空间模式结构的研究首创的。
(2)中心地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①市场最优模式
较高等级的中心地其安排要确保消费者最容易和中心地发生联系,中心地易于组织商品的集散和流通。在此模式下,较高等级的中心地除了服务于自己,还要服务于六个较低级中心地。
②交通最优模式
在中心地体系的组织中,若交通运输费用所占比重较大,则按此模式布局较为合理。在交通最优模式下,两个同级中心地直接通道的中点处,有一个次级中心地。同时,每个次级中心地被两个较高级中心地分割,每个较高级的中心地除服务于本身外,还要服务六个较低级中心地。
③行政最优模式
若中心地体系以行政管理为主,则按此原则布局较为合理。各中心地的服务地区范围具有明确界线,互不补充,即经济区和行政区保持一致。各级行政区都由位于六边形中心点的行政中心管理,基层行政中心位于六边形的各角,最小的行政管理单位由7个基层单位组成,6个较低级中心地位于较高级中心地影响范围之内。
总之,中心地理论促进了地理学的计量革命和计量方法的采用,强化了居民体系和地理学中系统论、系统预测与分析方法,中心地理论的六边形对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是该理论以许多简化与假设为前提,没有真正反映消费者、商人、行政管理人员的活动,脱离了客观实际。
14.简述现代农业的类型。
【答案】(1)现代农业的概念
现代农业是指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其基本特征是: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