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727心理学基础综合(自命题)之普通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合取概念
【答案】合取概念是指通过相加两个或两个以上维度值来定义的概念。如“红旗”这个概念就是由“红色”和“旗帜”两个维度相加而得。这类概念的属性之间,起作用的规则是“和”,即相加的规则。
2. 部分报告法(partial-report procedure )
【答案】部分报告法是测量感觉记忆的方法。Sperling 将全部的刺激项目排成3X4矩阵,刺激以50ms 的时程呈现,在刺激消失的同时,某一信号随即出现,被试者根据约定信号的种类报告相应的刺激项目,再根据报告者的准确率计算被试者的记忆量。部分报告法运用了随机的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地控制了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
3. 应激
【答案】应激是默里人格理论的基本概念,指当某些事件或者环境刺激作用于人,使人感到紧张、有压力的心理反应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身体反应的过程。应激是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综合。当环境需求超过了个人处理能力的时候,应激就会产生。
4. 注意
【答案】注意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某个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注意具有选择、维持、调节和监督功能。
二、简答题
5. 简述各情绪理论的主要区别。
【答案】各个情绪理论的主要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情绪的解释中是否重视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①詹姆斯一兰格情绪理论重视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而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②坎农一巴德情绪理论、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和拉扎勒斯的认知一评价理论都在重视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的同时,更为关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2)认为情绪产生的过程不同
①詹姆斯一兰格情绪理论忽视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认为刺激情境首先引起身体反应,人对身体反应觉知后产生情绪经验;
②坎农一巴德情绪理论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将信息同时传至大脑与身体,在身体产生生理反应的同时,大脑觉知到刺激情境的性质产生情绪经验;
③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认为大脑觉知到外界刺激信总,对其进行认知加工,从而动员一系列的生化和神经机制,释放化学物质,改变脑的神经激活状态,使身体适应当前情境的要求,这时情绪被唤醒了;
④拉扎勒斯的认知一评价理论认为大脑对外界信息进行认知加工,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产生情绪反应,之后人们还需要通过大脑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地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3)认为认知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不同
①詹姆斯一兰格情绪理论与坎农一巴德情绪理论忽视认知在情绪形成中的作用,而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和拉扎勒斯的认知一评价理论则非常注重认知在情绪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②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认为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其中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境的评估,在由两因素情绪理论转换而来的唤醒模型中,其核心成分是认知,认知比较器把当前的现实刺激与存储在记忆中的过去经验进行比较,当知觉分析与认知加工间出现不匹配时,认知比较器就产生信息,动员一系列生化和神经机制,释放化学物质,改变脑的神经激活状态,使身体适应当前情境的要求,此时情绪被唤醒了;
③拉扎勒斯的认知一评价理论认为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和自身的关系。这种评价包括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三个层次。这种评价使人产生某种情绪并调整其情绪和行为反应。
6. 什么是短时记忆? 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短时记忆的定义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一1分钟。一般包括两个成分:①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急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其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士2个单位,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 ②工作记忆,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
(2)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
短时记忆编码的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①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它直接影响到记忆编码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记忆广度的高峰在上午10点30分左右,而整个下午都在下降,晚上效率最低。
②组块,即在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是其容量的有限性,为7士2。可以利用己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扩大每个组
块的信息容量来达到增加短时记忆容量的目的。例如,数字
的人都能够形成一个块191954,知道这是爆发“五四运动”的年代。
③加工深度
认知加工深度也是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语义的加工效果要好。 凡熟悉中国现代史
同时,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发生遗忘。此外,材料的数量和质量、材料的系列位置也会影响短时记忆的编码。 7. 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主要有哪些?
【答案】儿童的语言或言语如何获得并发展的理论。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1)先天决定论
这一理论强调语言为先天获得机制,否认环境和学习是语言获得的因素。如乔姆斯基提出的“转换一生成学说”。乔姆斯基认为,儿童的言语发展虽然与强化模仿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儿童有掌握语言的内在倾向。他设想人类有一个天生获得语言的体系,称其为“LAD ”(语言获得装置)。
(2)环境论
这一理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它包括以下几种学说:
①模仿说
该理论认为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的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模仿者行为和示范者行为的关系,在时间上既不是即时的,在形式上又非一对一的。
②强化说
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认为,言语行为也与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学得的,强调成人的选择性强化对儿童自语学习的作用。言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在由环境引起的、声音和声音联结的选择性强化的基础上。
③社会学习和杜会交往说
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强调社会语言模式和模仿在儿童自语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交往说认为,儿童不是在隔离的环境中学语言,而是在和成人的语言交流实践中学习。
④文化相对论和文化决定论
人类学者萨皮尔和沃夫强调文化和社会需要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还认为语言的差异在心理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说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言语发展的基础; 言语发展同认知结构一样是通过遗传、成熟和环境够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言语发展同认知能力发展同步。皮亚杰认为,人的活动最初来源于一些本能动作(如婴儿的吸吮,抓握等动作),这些单个动作逐渐协调起来就构成功作的结构(图式)。婴儿一旦产生动作图式之后,马上就利用这个工具去改造周围事物。
(4)前苏联的儿童言语发展理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