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611管理学原理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解释下列概念
1. 德尔菲法
【答案】德尔菲法是兰德公司提出的,又称专家调查法,是指采用通讯方法将所需预测的问题征询专家的意见,经过多次信息交换,逐步取得比较一致的预测结果的一种预测方法。
(1)应用这种方法进行预测的具体步骤是:①设法取得有关专家的合作; ②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分别告诉专家们,请他们单独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对实现新技术突破所需的时间作出估计; ③管理者收集并综合各位专家的意见,再把综合后的意见反馈给各位专家; ④让各位专家再次进行分析并发表意见。如此反复多次,最终形成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
(2)德尔菲法具有以下优点:①避免了集体决策中面对面的争论,有利于新的意见和看法讲出来; ②避免了面对面的集体决策容易形成的崇拜权威,服从权威意见,抑制创造性思维的缺陷,有利于名不见经传小人物的新思想、新观念的表达,能够产生有价值的方案; ③能较好地使参与决策的每一个专家畅所欲言。
(3)德尔菲法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的决策时间较长:②信息处理的工作量大:③不利于直接交流。
2. 行为科学
【答案】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工作的动机、情绪、行为与工作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影响生产率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它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成就,对企业组织中人群行为进行科学分析,强调管理者必须懂得怎样激励人,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集团的作用。行为科学家们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只有引导人为自己的需要而努力,并使之同集体目标一致,才能提高效率。行为科学主张以“人”为管理核心,强调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研究管理问题,重视社会环境、人的相互作用、个人的利益对提高工效的影响。
3. 正强化和负强化
【答案】强化理论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1)正强化。指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正强化的刺激物不仅包含奖金等物质奖励,还包含表扬、提升、改善工作关系等精神奖励。为了使强化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必须注意实施不同的强化方式。有的正强化是连续的、固定的,譬如对每一次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都给予强化,或每隔一固定的时间给予一定数量
的强化。尽管这种强化有及时刺激、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对这种正强化有越来越高的期望,或者认为这种正强化是理所当然的。管理者需要不断加强这种正强化,否则其作用会减弱甚至不再起到刺激行为的作用。另一种正强化的方式是间断的、时间和数量都不固定的,管理者根据组织的需要和个人行为在工作中的反映,不定期、不定量实施强化,使每次强化都能起到较大的效果。实践证明,后一种正强化更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负强化。指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实际上,不进行正强化也是一种负强化。譬如,过去对某种行为进行正强化,现在组织不再需要这种行为,但基于这种行为并不妨碍组织日标的实现,这时就可以取消正强化,使行为减少或者不再重复出现。负强化还包括减少奖金或罚款、批评、降级等。实施负强化的方式与正强化有所差异,应以连续负强化为主,即对每一次不符合组织的行为都应及时予以负强化,消除人们的侥幸心理,减少直至消除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
4. 权变理论
【答案】权变理论是把环境变化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结合起来。该理论认为:环境是影响管理选择的重要因素,有效的领导方式取决于权变因素,即一种具体的领导方式不会到处都适应,在特定的情景下,应采取特定的领导方式。
这种关系可以用下式来表示:E=f(L , F , S )。式中,E 表示领导的有效性; L 表示领导者; F 表示被领导者; S 表示环境; f 表示函数关系。
权变理论的三种代表性理论:
(1)费德勒模型。该理论认为,任何形态的领导方式都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领导方式与环境是否适应。
(2)情境领导理论。该理论认为,成功的领导是通过选择恰当的领导方式而实现的,选择的过程根据下属的成熟度水平而定。
(3)领导者参与模型,提出领导者的行为必须加以调整以适应任务的结构。
(4)路径一目标理论。它认为领导者的有效性取决于其激励下属达到组织目标的能力,以及使职工在工作中得到满足的能力。包括指示性、支持性、参与性、以成就为目标四种领导方式。
5. 流程再造
【答案】流程再造又称企业再造(Re-engineering )或企业流程再造(BPR ,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 是指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它是1993年开始在美国出现的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按照该理论的创始人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 哈默与詹姆斯. 钱皮的定义,流程再造是指“为了飞跃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重大的现代企业的运营基准,对工作流程进行根本性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企业再造包括企业战略再造、企业文化再造、市场营销再造、企业组织再造、企业生产流程再造和质量控制系统再造。为了能够适应新的世界竞争环境,企业必须摒弃已成惯例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方法,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营方一式。
二、简答题
6. 有效的控制活动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控制的目的是保证企业活动符合计划的要求,以便有效地实现预定目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控制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为此,有效的控制应具有下述特征:
(1)适时控制
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偏差只有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才能避兔偏差的扩大,或防止偏差对企业不利影响的扩散。及时纠偏,要求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能够反映偏差产生原因及其严重程度的信息。如果等到偏差已经非常明显,且对企业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后,反映偏差的信息才姗姗来迟,那么,即使这种信息是非常系统、绝对客观、完全正确的,也不可能对纠正偏差带来任何指导作用。
(2)适度控制
适度控制是指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度要恰到好处。这种恰到好处的控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
有效的控制应该既能满足对组织活动监督和检查的需要,又能防止与组织成员发生强烈的冲突,适度的控制应能同时体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过多的控制会对组织中的人造成伤害。对组织成员行为的过多限制,会扼杀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抑制他们的创新精神,从而影响个人能力的发展和工作热情的提高,最终会影响企业的效率; 另一方面,过少的控制,将不能使组织活动有序地进行,不能保证各部门活动进度和比例的协调,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此外,过少的控制还可能使组织中的个人无视组织的要求,我行我素,不提供组织所需的贡献,甚至利用在组织中的便利地位谋求个人利益,最终导致组织的涣散和崩溃。
控制程度适当与否,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判断控制程度或频度是否适当的标准,通常要随活动性质、管理层次以及下属受培训程度等因素而变化。此外,企业环境的特点也会影响人们对控制严厉程度的判断。
②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对每一部门、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人在每一时刻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拧制。由于存在对控制者再控制的问题,这种全面控制甚至会造成组织中控制人员远远多于现场作业者的现象。适度控制要求企业在建立控制系统时,利用ABC 分析法和例外原则等工具找出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因素,并据此在相关环节上设立预警系统或控制点,进行重点控制。
③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
一项控制,只有当它带来的收益超出其所需成本时,才是值得的。控制费用与收益的比较分析,实际上是从经济角度去分析上面考察过的控制程度与控制范围的问题。
7. 何谓矩阵组织? 有何特点? 又如何运用之? 请举例说明。
【答案】(1)矩阵组织是一种由纵横两套系统交叉形成的复合结构组织。纵向的是职能系统; 横向的是为完成某项专门任务(如新产品开发)而组成的项目系统。项目系统没有固定的工作人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