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43中国史综合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侯景之乱

【答案】侯景之乱是指南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东魏降将侯景勾结京城守将萧正德举兵谋反的历史事件。侯景曾是东魏将领,投靠西魏。梁武帝为收复中原而招纳侯景,封为河南王。梁宗室子弟萧渊明被东魏俘获,梁武帝打算用侯景与东魏进行交换。这件事激怒了侯景。公元548年举兵反叛。他率军攻入京城建康,将皇宫围住。第二年,攻破皇城,困死萧衍,自己当压相,执掌朝政。到了551年,他进而自封为帝。侯景在起兵反叛的过程中,大肆烧杀抢掠,激起南力人民的反对,不得人心,封帝的第一年便被梁朝原兵将所杀。侯景之乱给社会带来混乱,给人民带来灾难。

2. 文字狱

【答案】文字狱是指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历代中央政府为加强专制统治钳制文人的思想,即从其奏章、著作等文字中摘取只言片语,罗织罪名而制造的冤狱,史称文字狱。文字狱大兴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比较著名的有明史案、南山集案和吕留良案。文字狱不仅导致无数人无辜死亡,而且成为中华民族深重灾难,可谓千古浩劫同时也抑制了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是封建统治者用血腥屠杀的方法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专制主义集权统治的突出表现。

3. 十三行

【答案】十三行又称公行、洋行、洋货行、外洋行,是指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广州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号为“十三行”,却非固定为13家。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只许外商在广州一地经商。规定广州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有关法令及管理外商等义务,并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须经由十三行买卖。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多数行家营业亏损,资金欠缺,负债很多,常有倒歇。《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从此,十三行遂日趋没落。

4. 东林党

【答案】东林党是指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其代表人物有顾宪成、高攀龙、

钱一本等,因其讲学场所为东林书院,故得名。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东林人士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这些针贬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

5. 刘备

【答案】刘各(161~223年)是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字玄德,东汉皇族的远支,自幼家贫,以贩鞋织席为业,在东汉末诸侯割据中,起初无自己的地盘,先后投靠过公孙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后在荆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以后又进兵益州,夺取汉中,建立了横跨荆益两州的政权,后来荆州又被

,年号章武,次年为报吴夺荆州及杀关羽孙权占领。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

之仇,发动了对孙吴的进攻,在夷凌之战中为吴将陆逊所败,狼狈逃回白帝城,小久病残,死前将蜀汉及后主刘禅托孤于诸葛亮。

6. 北府兵

【答案】北府兵是指东晋在招募北方流民基础上形成的一支军队。接受驻地在京口的军府指挥,拱卫首都建康,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故称为北府兵。该军为当时精锐部队,士兵皆晓猛勇敢,屡战皆捷。太元八年前秦进攻东晋,东晋以北府兵为主力,在淝水之战中击败前秦军队。后成为南朝刘宋政权创立的军事基础。北府兵一方面抵御北方强敌的入侵,另一方面也改变扬州“权重而力弱”的局面。

7. 宋明理学

【答案】宋明理学是指宋明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故称“理学”。宋明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又吸收了佛、道的某些思想观点,探讨“性命义理”及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所以“理学”又称“道学”。理学起于北宋,南宋时期繁荣发展,经金元至明末清初衰落。北宋时,汉唐注疏之学没落,义理之学逐渐兴起,转而探讨有关宇宙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起源与构成的原理,形成了宋代新儒学,理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北宋时期的胡瑗、孙复、石介有理学“三先生”之称。至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为理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即“理”、“气”等基本理学概念的提出和诠释。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形成了系统的理学思想,并使理学在宋理宗后取得官方哲学的地位。与朱熹同时,有陆九渊一派与“程朱”对立。金、元、明时期理学仍是思想的主流,地位进一步巩固,并且到明朝王守仁时发展到了另一个高峰。王守仁以“灵明”、“感应”说,使朱、陆关于心、物的分歧得到统一;以“致良知" 说,使朱、陆关于知、行的分歧得到合一。明末清初,实学兴起标志着宋明理学的没落,乾嘉考据又进一步促使了理学的衰落。

8. 氏族公社

【答案】氏族公社是指原始社会后期以血缘关系结成的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氏族公社的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其只要特点是:妇女居于支配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份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男子居于支配地位,妻子从夫而居,辈份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父系氏族制的产生是和农业及饲养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9. 田氏代齐

【答案】田氏代齐是指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侯的事件。公元前391年,田成子曾孙田和废除齐康公。; 公元前386年,放逐齐康公于海滨,自立为国君,同年,周天子(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氏齐国的历史就此结束,田氏完全取代姜氏的政权,但仍保留“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田氏代齐表明奴隶社会及其统治思想己荡然无存,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形成。

10.甲骨文

【答案】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后,继续使用了一段时期。它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

,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11.七国之乱

【答案】七国之乱又称七王之乱是指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刘姓宗室诸侯国发动的叛乱。汉景帝即位后,为了削弱地方王国权力,便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下削藩诏。吴王刘潺因不满国家削权与楚、赵、济南、茁川、胶西、胶东共七国联合起来起兵叛乱。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军前往平叛,仅历时三个月。中央借此次叛乱之机,将王国官吏的任命权收归,诸侯王国的政治影响力大为削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力王国的势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军事民主制

【答案】军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因掠夺财富而彼此发生战争。由十战争的需要,在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中,都要设置军事领袖,如传说中黄河上游和中游的黄帝和炎帝部落、黄河下游的东夷部落和长江流域的苗蛮部落等纷纷设置氏族大会、氏族议事会为领导机构,来决定大事,组织指挥战争。这种制度被称为“军事民主制”。这是一种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