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综合能力之传播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群体压力

【答案】群体压力是指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它不仅是群体保持协调统一的前提,也是人的社会合作性的体现。

2. 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答案】1948年4月,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在听取报社工作汇报后作了重要谈话,即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的讲话对包括《晋绥日报》在内的解放区新闻工作中经历的两条战线的斗争作了全面总结,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①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②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先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③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毛泽东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行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④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毛泽东认为:“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

3. 主我/宾我

【答案】主我和宾我理论由美国学者米德提出,米德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而自我可以分解为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志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对事物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互动的介质是信息,即“有意义的象征符”

4. 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 )

【答案】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 )是瑞士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结构主义学说的开创者,其符号理论促进了符号学科的建立。

索绪尔1857年生于日内瓦,1878年发表了《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则系统》。1881年他到法国巴黎,在整整十年间他培养了梅耶、格拉蒙等语言学家,建成了法兰西学派。1907年起,他开始讲授普通语言学。索绪尔去世后,他的学生根据同学们的笔记和索绪尔的一些手稿及其它材料编辑整理成《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于1916年在法国巴黎出版。此书曾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其影响遍及全世界。

5. 流言

【答案】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流言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流言的发生有两个特点:

①流言通常是围绕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的;

②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不足、状况的暖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

6. 讯息

【答案】讯息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讯息一词,在中文中也译成“消息”、“文告”等等,它是与信息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区别的概念。一般而言,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7. 伊里调查(伊里县研究)

【答案】伊里调查是指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与卡兹等人在时代一生活公司赞助下,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所进行的调查。该调查的目的是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素,如“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受众对不同媒介或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机制、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等。根据这项调查,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于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8. 抽样

【答案】抽样是指一种以概率论为基础,按随机原则从被研究的总体中,抽选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一步估计和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非全面统计调查方法。抽样可以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针对调查对象的性质、研究目的和工作条件的不同随机抽样通常采取四种形式:①简单随机抽样一一按总体原有状况,不加任何限制,保证各个单位以及单位的各种组合都同等可能被抽到; ②等距抽样一一在己排有一定顺序的总体单位中,每隔一定间隔抽取一个单位,

组成样本进行观察; ③分类抽样一一根据事先了解将总体单位预先分类,使各类之内的单位性质尽量接近,从每类之内按一定比例随机抽选调查单位,共同组成样本; ④整群抽样一一以包含若干调查单位的群作为抽样单位进行抽选。

二、简答题

9.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之中的动物”,请谈谈这句话对传播学的意义。

【答案】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是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其所著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社会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之中的动物”这一观点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在信息传播社会中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个体在社会中可以获得各个方面的信息,同时亦可以自己生产信息、传播信息,在广义的维度上,这些信息的生产传播都是由人(人类)完成的。因此,人类社会的信息是人自己所编制的。

(2)信息不是中立的,信息的传播也不是中立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被赋予意义,信息的传播过程正是信息本身被不断赋予意义的过程。因此意义的构建与人类生产、传播信息同时发生。在这一意义上,信息的交叉互动过程也是意义的交叉互动过程,这一过程可能产生拟态环境的效果,影响受众对于社会的理解和认知。因此,人生活在复杂的意义社会之中。

(3)人并非在意义的社会中得以自由,人类必然受到其自身所编制意义的影响和限定。因此,人是悬在意义之网中的。

10.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与今天我们说的“全球化”有何异同?

【答案】(1)麦克卢汉将“地球村”定义为“人类不再是聚集成许多独立的老死不相往来的小群落,而是把部落扩大到整个地球”。麦克卢汉在一个没有卫星电视、互联网,只有电报、电话和短波广播的时代,就预言了今天的全球化,这不能不让人为之惊讶。电子媒介使印刷时代距离越来越远的人又重新走到一起,地球村使整个人类联成一个整体。尤其是电子媒介光速的传播速度,令空间已经不再成为障碍,原因和结果已经很难区分。

(2)全球化是麦克卢汉理论中的另一个隐含的主题。尽管他并不是从经济、政治或文化的角度来谈论这个问题。麦克卢汉所讲的全球化是从电子媒介导致的人类整体化推导出来的:电子媒介导致的“内爆”使差异消失,国界消失,整个地球被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的“地球村”。当然麦克卢汉的“电子乌托邦”理论推导出的全球化过于理想,地球村的村民并不平等。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全球化意味着人们面对一件事情时,不再从本地的语境出发思考,而是从与自己缺乏直接联系的更大的语境出发进行审视。人们的行为选择,不仅会受到本地条件的制约,还会受到遥远地方的各种因素的制约。行为的结果也会波及到其他连自己也不知道的地区。机械时代的慢速运动,使得这一过程还无法被观察到,但是今天由于电子媒介的高度发达,行动及其反应经常同时发生。人们的行为与全人类行为相关。这一点在金融市场上表现得非常突出,一旦金融风暴到来,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太快,因果之间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