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是一家以报道重大事件为主、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报纸。该报在近代某一时段共5个月的时间内,对中国某一事件的报道文章达500余篇;以事件相关城市为标题检索,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的报道数量分别为38、50和25篇。判断该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辛亥革命。
湘人郭嵩焘为近代中国首位驻外使节兼驻英公使,他积极向国内介绍西方制度。1877年,副使兼驻德公使刘锡鸿指责其为汉奸,历数其罪状包括“披洋人衣”“向他国国主致敬”等。郭嵩焘返回家乡时,长沙大街上也贴有郭嵩焘“勾通洋人”的标语。郭嵩焘的遭遇折射出近代中国() A.外交努力的失败。 B.社会对汉奸保持高度警惕。 C.向西方学习道路崎岖。 D.无论海内外大家都是保守的。
蒋廷黻著的《中国近代史》写道:“1854年,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打死了一个英国人,广州的府县劝他们自行调解。”在当时环境下,广州府县的这种行为()①与世界接轨,可减少国际纠纷②缺乏司法主权观念,后患无穷③符合《南京条约》附件的规定,与中国无关④颇具智慧,有利于化解纷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①因军事需要而设置②降低了行政效率③参与国事决策④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据《文献通考》记载:“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治兵得其道也。”下列各项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合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 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内外相制”。 D.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完全消失。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这三级完成的时间段分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