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661细胞生物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答案】

的中文译名是停靠蛋白,又称停泊蛋白,为内质网膜整合蛋白,位于内质网膜的胞质面,是信号识别颗粒的受体,可识别并特异结合信号识别颗粒。

2. 钠钾栗。

【答案】钠钾泵,

又称

两个亚基构成,工作时通过

胞,构成一个循环。

3. 桥粒与半桥粒

【答案】桥粒和半桥粒都是与中间丝相连的锚定连接。

(1)桥粒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锚定连接,锚蛋白一侧与细胞内的中间丝相连,另一侧与跨膜的黏附性蛋白质相连。通过桥粒连接,使整个上皮层的中间丝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增强了细胞抵抗外界压力与张力的机械强度。

(2)半桥粒是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连接。锚蛋白与一侧与细胞内的中间丝相连,另一侧与跨膜的整联蛋白相连,整联蛋白与胞外基质的层粘连蛋白相连,从而将细胞锚定在细胞外基质上。

4. synapsis

【答案】synapsis 的中文名称是联会。联会是指减数分裂前期的偶线期,同源染色体发生配对,来自父母双方的同源染色体逐渐靠近,沿其长轴相互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过程。联会形成四分体,由两条染色体共四条染色单体组成。

5. regeneration

【答案】regeneration 的中文名称是再生。再生是指生物体的整体活器官受外力作用发生创伤而部分丢失,在剩余部分的基础上又生长出与丢失部分在形态与功能上相同的结构过程,即生物体缺失部分后重建的过程。广义的再生可包括细胞水平、组织与器官水平及个体水平的再生,但一般再生是指生物体缺失部分后重建的过程。

酶,是位于细胞质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载体蛋白,具有亚基(一种糖蛋白)上一个天冬氨酸残基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使“亚出胞、两个入A TP 酶的活性,在A TP 直接供能的条件下能逆浓度梯度主动运转钠离子和钾离子。

钠钾泵由基的构象改变,来实现钠钾的排出和吸入。每消耗一分子A TP ,可运转3个

6. 基粒

【答案】基粒 是指位于鞭毛和纤毛根部,类似于动物细胞中的中心体,呈圆柱状

其壁由9组微管三联体组成,包括完全微管与不完全微管。的微管性结构,平均大小为

胞质动力蛋白。中心粒和基粒是同源的,在某些时候可以相互转变,且都具有自我复制能力。

7.

酶活化蛋白

【答案】

酶活化蛋白

是一种含有

蛋白的结构域,可与被活化蛋白从活受体的磷酸化酪氨酸残基结合的蛋白,

它的功能是增强化状态到失活的转变,从而与信号转导相关。

8. 带3蛋白

【答案】带3蛋白与血型糖蛋白一样都是红细胞的膜蛋白,因其在PAGE 电泳分部时位于第三条带而得名。带3蛋白在红细胞膜中含量很高,约为红细胞膜蛋白的25%。由于带3蛋白具有阴离子转运功能,所以带3蛋白又被称为“阴离子通道”。带3蛋白是由两个相同的亚基组成的二聚体,每条亚基含929个氨基酸。它是一种糖蛋白,在质膜中穿越12—14次,因此,它是多次跨膜蛋白。

9. 质子泵(H+pump)

【答案】质子泵是指位于细胞质膜或细胞内膜上的一种能主动转运质子的特殊蛋白质。人体及动物细胞中的质子泵可分成3种,一种与栗和栗结构类似,存在于质膜上,

在转运

的过程

时的过程中发生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称P 型质子泵;第二种存在于溶酶体膜上,在转运酶活性,促进中不形成磷酸化的中间体,称V 型质子泵;第三种则位于线粒体的内膜上,功能较特殊. 转运

上质子泵对H+的转运偶联了A TP 合成反应(即磷酸化反应)。

10.核孔运输。

【答案】核孔运输顺浓度梯度进行,同时将该过程释放的能量以合成A TP 的方式储存起来,换句话说,线粒体内膜是指胞质溶胶中合成的蛋白质穿过细胞核内外膜形成的核孔进入细胞核的过程。核孔运输又称为门运输,核孔是如同一扇可开启的大门,而且是具有选择性的门,能够主动运输特殊的生物大分子。

二、简答题

11.简述叶绿体基质与线粒体基质的差异。

【答案】两者差异主要表现在组成和功能上。

电镜下可见到叶绿体基质中有一些细微颗粒,其中最多的是淀粉颗粒。这种颗粒是用于储存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碳水化合物;另外还有一些含脂的沉积物称为质体小球,这种小球的产生同类囊体的破裂有关。基质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蛋白,

其中外,叶绿体基质中还含有羧化酶占可溶性蛋白总量的此固定反应的所有酶类。线粒体基质中主要参是参与

循环的酶类,

功能是进行循环。

12.什么是脂质体(liposome )? 在研究和临床治疗中有哪些应用价值?

【答案】(1)脂质体(liposome )是指具有极性头部和非极性尾部的磷脂分子在水相中具有自发形成封闭的膜系统的性质,在水相中具有自我装配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球形结构的趋势,根据这一特点而制备的人工球形脂质小囊。

(2)脂质体在研究和临床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①研究细胞膜生物学性质,可以嵌入不同的膜蛋白,研究膜脂与膜蛋白及其生物学性质; ②脂质体中裹入DNA 可用于基因转移;

③临床治疗中,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裹入不同的药酶或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可望诊断与治疗多种疾病。

13.用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叙述有丝分裂后期使染色体移向两极的三种马达模型。

【答案】(1)有丝分裂后期使染色体移向两极的三种马达模型

①星体微管马达:将有丝分裂器与细胞质膜连在一起。

②极微管马达:负责将两极间的微管延长。

③动粒微管马达(染色体微管马达):负责缩短染色体微管的长度,使染色体向两极运动。 (2)三种马达使染色体移向两极的过程

有丝分裂后期分为后期A 和后期B 两个阶段。后期A ,动粒微管变短,牵动染色体向两极运动;在后期B ,极微管长度增加,两极之间的距离逐渐拉长。

①后期A :微管马达蛋白首先结合到动粒上,在A TP 分解提供能量的情况下,沿动粒微管向极部运动,并带动动粒和染色体向极部运动。动粒微管的末端随之解聚成微管蛋白二聚体,动粒微管变短,动粒和染色单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近。当染色单体接近两极,后期A 结束,转向后期B 。

②后期B :极微管游离端(正极)在A TP 提供能量的情况下与微管蛋白聚合,使极微管加长,

形成较宽的极微管重叠区。与极微管重叠区的微管结合并在来自两极的极微管之间搭桥。KRPs 向微管正极行走,促使来自两极的极微管在重叠区相互滑动,使重叠区逐渐变得狭窄,两极之间的距离逐渐变长。同时,胞质动力蛋白在星体微管和细胞膜之间搭桥,并向星体微管负极运动,进一步将两极之间的距离拉长。